枕下常放《论语》,大学深爱《红楼》
激光焊接自动化,科研教学两不误
学生常常“娟姐”夸,交谈总是哲思出
她是航空航天学院仪器与电气系副教授柳娟,一位哲思论道、融传统与科技于一身的老师。当哲思与科技相遇,会在这位工科老师身上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瓶颈只出现在还未攻克的时候
“
人们常把难以攻克的困难称之为瓶颈,但当我们能够不断突破它的时候,其实也就不存在瓶颈了。
多年来柳娟一直深耕于激光器及其应用系统、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谈起科研,柳娟最看重的是钻研、拼搏和合作。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始终把自己当作项目的主人,坚定方向永不放弃,是柳娟在科研路上对自己的要求。
在研发高功率激光器的过程中,柳娟正处于孕期。激光的功率高达几千瓦,射频很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柳娟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落下进度,虽然心中不免有些担心,但依旧严格做好防护坚持开展实验,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与多数人印象中科学家们总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修得成果不同,柳娟认为她“遇到的困难和瓶颈比较少”。在她看来,许多科研上跨不过去的坎,多是源于最初对项目评估的偏差:一个项目,所谓“攻克”,正是由于它存在难点,才有被攻克的价值。
柳娟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在我国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工业自动化系统需求不断增长、激光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规模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激光焊接机器人系统成为亟待攻克难题。
多年来,柳娟聚焦行业重难点,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实验室合作研发的激光焊接机器人,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日后激光应用市场添加了新的可能。激光焊接机器人将激光技术和机器人结合,利用激光的能量与器械臂的灵活运动,让焊接变得智能化。在此基础之上,他们还给这个系统加上了焊缝跟踪技术,相当于给机器人加上了一双“眼睛”,使它通过视觉扫描来自主判断哪个地方是需要焊接的。
激光焊接机器人的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充满荆棘的过程,但柳娟从不畏惧,因为她始终相信:抱着坚定的信念向最终的方向走去,就算遇到阻碍,也毋需怀疑自己能否成功,因为最初下决定做这个项目时,已经意味着最终定能成功,如此便不存在所谓的挫折与失望。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她取得了卓著的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多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拥有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
“优秀毕业生”是远远不够的
“
我希望看到我的学生,不管他最后能够“进化”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至少在我这从进来到出去的过程中,不管在哪个方面,都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提升。
“一生伯乐相骐骥,甘为园丁育花朵。拓蹊径,劈拘泥,云端课堂,相隔千里,她用知识助我们与航天事业相连;破迷茫,树航标,实验室内,亲切可爱,她用双手为我们编织空天报国梦。”
这是年厦门大学“最喜爱的十位老师”颁奖典礼上柳娟的颁奖词,它凝聚着同学们对柳娟的肯定、喜爱与赞扬。
NEWS
柳娟在厦门大学“最喜爱的十位老师”颁奖现场
让同学们日后不畏惧新知识是柳娟一直秉持的教学目标。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柳娟更注重方法的传授。在课堂上,柳娟不仅没有止步于自己给同学们讲授知识,还会通过布置作业或是其它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用于“实战”。在她看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上,老师讲完知识点,我希望能有习题来巩固一下,刚这样想,例题就送上来了。”谈起柳娟的课堂,航空航天学院仪电系大四学生阙旭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柳老师上课节奏把握得很好,她的课是效率最高的。”
柳娟在课堂上
因材施教,亦是贯穿柳娟教学理念的一大支柱。作为研究生导师,她会根据学生不同的人生规划给他们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
“如果学生有读博的打算,那我就会安排他们阅读大量的文献;如果他们想读完研直接去工作,那我可能会让他们更多地去做一些应用研究。”
对于学生发来的邮件,柳娟“来者不拒”。阙旭晖在大二的时候“抢”到了柳娟的数学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随后发送邮件表达了自己希望加入柳娟的项目组学习研究的想法。柳娟在邮件发送的1小时后回复了阙旭晖为他提供了许多项目和方向,并考虑到邮件回复的不及时性让阙旭晖添加她的QQ保持后续的交流,最终阙旭晖选择嵌入式系统方向,跟随柳娟和她的研究生一起学习。
阙旭晖与柳娟的来往邮件
“娟姐”是学生们对柳娟的称呼,在学生们心中,这位眼角总是带着笑意的老师是他们的知心大姐姐。
从厦大保研至外校继续深造的赵毅在研究生期间也常常找柳娟倾诉心扉。研究生开学初,赵毅在科研上遇到瓶颈,其研究计划的可行性以及研究的调研深度都遭受到了质疑和不认可。他为此郁闷不已,不知该如何破解,几个月下来瘦了十几斤,也逐渐迷失了方向。
困境之中,赵毅打电话给“娟姐”寻求开导与帮助。柳娟从他的描述中发现了他存在的问题,建议他把国内外相关的文献都进行一个仔细的研读,还告诉他读文献的过程并不仅仅只是浏览,更重要的是阅读文献的思路。从分析文献到融入自己的想法制定出新的研究方案,每一步,柳娟都一直陪着赵毅慢慢向前走。最后赵毅的研究终于得到了认可,“科研道路越来越顺”,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读博深造。
柳娟对赵毅的帮助并不是一次性的。“我记得我们长时间的沟通大概有两三次,有时候一次沟通个把小时。大大小小的来回到底有多少次我不记得了,但能感觉到他每一次的状态都和前一次有改变。”
图左前为柳娟,右前为赵毅
年初疫情期间,厦大开启了整个学期的线上教学,学生无法返校。但对于工科的仪电系学生来说,实验是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实验仪器怎么办?——柳娟在疫情期间给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一件一件地把实验器材快递到他们家里。
“那段时间我发了很多快递出去。缺了什么,我就到学校去拿,然后再给他们寄过去。”柳娟家住思明区,为了学生们能正常进行实验,她多次返回位于翔安区的实验室,把他们做了一半的电路以及调试需要的仪器一一寄到他们家里。学生们拿到了实验器材,开始“在家做科研”,该学期的学习科研任务因此基本没有被疫情耽误。
易诗砚的毕业设计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她的毕业设计是一套鱼类的自动投食仪器,原本计划在学校里搭建一个养鱼的布景,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她不得不在家里搭建起这整套装置来。用来观察鱼进食过程的摄像头、养鱼的小池子、制作仪器的各种材料,还有鱼和鱼苗……这一整套装置都需要易诗研在家中备齐。柳娟给她寄回家了一部分实验材料,还协助她在网上购买了一些,剩下的则由易诗砚在当地采购。虽过程充满坎坷,但在柳娟的帮助下,易诗砚的毕业设计顺利完成并获评优秀。
柳娟与学生合影
距离和时间阻隔不了“娟姐”的关心和爱护。在柳娟心里,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教会学生们做科研,而是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航空航天学院仪电系研究生禇兆琪谈到:“老师对我们除了科研上的能力,还有社交上,比如组织上的能力也有着重去培养。”
这也印证了柳娟在采访交流中所谈到的:“任何一个学生来学校求学肯定不只是为拿到学位,甚至拿到‘优秀毕业生’,我觉得这都不够。因为你最后是要进入社会的,不只是工作,还有社会生活,你是整个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今后你要能够跟‘家庭成员’很好地相处,你的生活才会幸福。”
柳娟与学生交谈
捕捉幸福是一种能力
“
要有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其实大部分的不幸是来源于不知足,我们应该感恩自己生活中间遇到的一切。
“平淡”是柳娟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评价,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水到渠成。这一切,源于她对生活追求的纯粹与知足。“我学习的路走的比较轻松,其实就是正常地去学。作为学生,本来就是该学习嘛,所以学习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太多的东西。”
柳娟和她的家人“我觉得捕捉幸福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秉持着这份信念,她捕捉生活中每一处的小确幸,不追名逐利,珍惜当下,深深爱着她的研究、她的学生和她的家人。这份爱,纯粹而不可动摇。
当哲理哲思与工科老师相遇时,意外碰撞出了“幸福”的火花,钻研拼搏不畏惧的科研精神、“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的育人理念、平淡知足的人生态度,“娟姐”暖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时光之旅开启!厦大原创闯关游戏,年末倾情上线!
▲最后3天,厦大与你一“研”为定!
▲“冬至快乐,愿你快乐!”
文:李怡璇、王星宇、田欣鹭
图:谭芷程、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海报制作:马敬雯
排版:陈祎诺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