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中,一位妈妈抱怨最近孩子“不听话”,立即有妈妈提出,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不能要求孩子“听话”,甚至连:“你真是听话的好孩子”都不能说,这是为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家长的附庸。
虽然有不少专家提出,让孩子“听话”是糟糕的教育方式。我却认为家长们要求孩子“听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家长对孩子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
学过管理学的朋友一定记得,管理上的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如果没有要求孩子“听话”的权利,何谈将孩子教育成人的义务?就像公司里的主管,如果没有“指挥”员工完成工作的权利,又如何为部门业绩负责?
在正常的家庭教育中,孩子“听话”是理所当然的,并不会因此而觉得被压抑。相反,当孩子们开始变得“不听话”的时候,往往是因为家庭教育已经出了问题。
如果说公司里的主管们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来获得“指挥”员工的权利,那么家长们又通过什么获得“指挥”孩子的权威呢?
“依恋关系”带来的权威
“依恋关系”指的是孩子对养育者的完全依赖,是孩子对养育者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完全信任,也是孩子与养育者之间的某种联结和无条件的爱。
在宝宝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他没有任何生存的能力;从父母开始照顾宝宝的吃喝拉撒开始,孩子便跟父母之间产生了稳固的“依恋关系”,就像与父母联通了心理网络,接收着来自父母的心理养料。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菲尔德博士认为:父母的教养权威正是来自于这种与生俱来的“依恋关系”,在良性的依恋关系中,孩子会很自然的把父母当成自己行为的“航标”,并按照父母的期待行事。
但是当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亮起红灯、信任感消失,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网络就“掉线”了,相互之间都没法传递信息,无论父母如何教导,孩子都完全接收不到。
断线的“依恋”带来的教育窘境
当“依恋”断线,由此带给父母的教育权力也随之渐渐消失。父母的第一个感觉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自己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
于是有些父母简单直接,用打骂的方式逼迫孩子“听话”,受这样的胁迫,孩子小的时候不得不“假装听话”,但是一旦找到办法,他会想方设法的阳奉阴违,积极或者消极的反抗。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偷偷看电视、看小说的情形,父母的威逼真的管用吗?
有些父母则采取“贿赂”的方式,用一块糖、一个玩具、一个手机等等来贿赂孩子“听话”。这种方式一开始挺有效,但是随着孩子的“胃口”越来越大,能够贿赂他的东西也越来越少,终有一天家长再也没法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时就出现了“你不给我买,我就跳楼!”的孩子。
所以,要让家庭教育变得有效,让孩子变得听话,用打骂、贿赂都没有什么用,关键是要跟孩子重新“联结”,上线了之后,您的话才能真正传递到孩子的心里,孩子才会自然而然的听话。
不过,从孩子上学以后,依恋的联结不可避免的因为分离而“中断”。所以,许多父母会发现,在某些特别的时刻,孩子总是特别难管,这往往是孩子与父母的依恋联结中断的时候。
早上的起床气
早上,妈妈掀开被子:“快起床!马上迟到了!”
可是,孩子总像没听见一样,始终慢慢吞吞、不肯起床,有些更小的孩子干脆被催得哭起来。
戈登博士认为,睡眠本身也是一种分离。
孩子刚刚睡醒的时候,跟父母的联结其实是“掉线”状态,要孩子恢复乖巧听话,需要时间重新“连线”。
有一阵我家的小儿子每天早上都要在床上又哭又闹的折腾一阵,后来我干脆在他醒来不肯起床的时候把他轻轻抱到怀里,跟他一起依偎在沙发上,贴着他的小脸蛋。这样过一会儿,孩子就又恢复成听话、充满活力的小家伙了。
当然,这意味着每天要早起10-15分钟,但是无论对我还是对孩子而言,这10-15分钟早起都是相当值得的,因为它让充满“起床气”的清晨时光变得温馨又美好。
放学到家的坏脾气
孩子回到家没去写作业,却看起了电视,或者玩起了玩具。
妈妈一边做饭,一边催:“别玩了!快去写作业!”
可是很多孩子充耳不闻,一直到妈妈催了两次、三次,终于吼起来,才相当不情愿的提着书包进了房间。至于进房间后是不是在高效率的写作业,那真是很难判断。
孩子刚刚回家的时候,他的新依恋对象(可能是老师,也可能是同学)留在了学校。当他回到家的时候,还没有跟父母“连上线”。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爸妈的催促总是无效。
有些父母刚刚在家长群里收到了孩子的“坏消息”,看到孩子一进门,就迫不及待的问起糟糕的默写、上课说话、闯祸被惩罚。完全跟父母“断线”的孩子,此时只觉得烦躁、委屈,任何道理都没法讲通了。
所以,当孩子从学校回到家,您不妨先给孩子一个满满的拥抱,问问他过的怎么样?一起吃点小零食、聊聊闲话,甚至让孩子帮您一起洗洗菜,做个饭。
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的爱,让亲子间的依恋上线,然后再去沟通学校的“糟心事儿”就容易多了。
当您或者孩子情绪激动
无论是家长或者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亲子间的依恋联结常常是“掉线”的。在生气的时候,以往那个可爱的小宝贝不见了,您只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笨、这么可恶!
相同的,在这样的时刻,孩子看父母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个温柔、可依赖的爸妈变成了可怕的野兽,好像随时要“吃掉”自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道理都不存在了。
有些时候,孩子甚至大脑完全停摆,都不知道父母为什么生气,他们只想着逃跑或者战斗。
所以,无论是谁,只要情绪激动,不妨各自回房冷处理。等到大家平静下来,再重新建立“联结”,重新处理冲突。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我发现自己又要发火,就直接“逃跑”,躲到房间里去“自己生气”。等到心情平静了,再出来跟孩子心平气和的处理问题。这让我们原本紧张的亲子关系,在几个月内就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孩子也越来越听话了。
武志红在给《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写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当孩子无法与父母建立满意的关系,父母的所有付出将全部白费,亲子冲突在所难免。
孩子“听话”不是“威胁”出来的,也不是“贿赂”出来的,而是良好的依恋关系赋予父母的教养权力。如果您希望孩子听话,就千万保护好“依恋”的连线,千万让他常常“在线”。
我是枫糖妈妈,多平台育儿领域优质原创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于男孩养育中的心理成长、教育心理,帮助您不打不骂、不生气,提升孩子的责任感、自制力和学习成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