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前景 >> 正文 >> 正文

古今德之涵义是相通的

来源:航标 时间:2023/2/23
小孩会得白癫疯吗 http://m.39.net/pf/a_7189490.html

重德,作为一个浸染于无形的话题,以无声的感召,默默地共鸣着环宇平凡的心曲,笔者自是获益匪浅。关于德的争论,我也曾有几次抓起笔,然每次都以作罢而了。所虑只为:自己德能无几,怕违了争鸣求同的本怀,落得一味参战负隅顽抗偏了正道,可逐渐的,我越来越觉如鱼梗在喉不吐不快了。当然,而今的我,依然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着笔的。

德文化的源头当推《道德经》。按照理论研究的模式,读了《老子》五千言的最后一个句号,却硬是搜索不到德的定义。当今,将德描述为:“衡量和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德之今义与古涵有无联系?我们当如何准确把握德的内涵?

立足当今,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为什么需要德?说简单了,人都是社会的人,不能孤立存在。离开了社会,个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将个人融入社会才有生的意义。“一滴水只有融进大海才不致干涸”不只是一句比喻语,而是对个人与包容社会在内的整体相互关系的准确描摹。这样,在这密不可分的整体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在每个人身上,都要体现出不可分割的同一的整体内涵。这自然凝合的作用,凭的就是一个德,德的作用涵盖了整体所有。

严格地讲,“衡量和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不会是道德的精确定义而只是简单的描述。追溯德之古义,道为体,德为用。德,体现于个人,合乎于道,归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即归于道。如此看来,今之世界一体的整体完整与古之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不同样是圆融如一的吗?即,德之今义与古涵是会通的。

把握德,如若割断古今联系,将德简单化、概念化、理论化,否定其整体性的涵盖,将其肢节成支零破碎的部分,且停留在口头上,迫于宣传的压力、舆论的谴责力,口是心非、敷衍了事的装饰一下,你这样,我如此,他照办,大家对一个德,都逐其末而舍其本,实则舍掉的是我们的自我之本。

人,基本的本能便是生存本能。显而易见,个人的生存本能唯有立基于社会整体才能实现,除此绝无他途。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对此应有一个明了于心的认识,有了这认识,便有人类的优秀品质。人活一世,肉体寿命即便过百,在历史长河中也显太短,但人的精神却可长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不就是一种自然的永恒吗?

我们生命个体,在现世人生中,从自己的上生存本能出发,将自己的生存本能立基于社会整体,树立起共产主义思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达忘我必要时可舍我之境界。唯有如此,才可真正实现我们个体的生存本能,也才真正自然流露我们做人的一份平凡,也包括我们作为人的真正意义上的一颗平等心。这样,德,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或熏习或身体力行,也即是平平常常自自然然随随便便的了。

诚然,社会中,调整人们的关系,不唯一个德字,还有经济、政治、法律等的内容……

幸福不仅要物质上富裕,更要精神上满足。在幸福的内涵里,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富裕更重要。人若精神空虚,缺少灵魂,如同行尸走肉,恰似无头苍蝇,只能沦于颓废。海上行船哪能不顾航标任随漂流!试看我当今中华,共产主义思想为人类谋求大同盛世勾画出了一幅现实蓝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拍卖灵魂?!

大道无形。如何无形?练功之人,本已练功,再于心中多一层标榜:“我可是练功之人”,突出自己与众不同,又表白一番:“我行善积德哩!”岂不是有形而落执着。执着于有形,岂不就从整体中肢节出来而落下了!

功不可不练,德不可不讲,不可不度己,不可不度人。然随心做去,全不着意,平常心是道,德于无形方称妙,不德之德是大德。这样,练功与讲道德,练功用不着标榜,讲德即不用标榜了,练功、讲德、吃喝拉撒睡全随心做去。此处的一切皆归本原,全无讲不讲德的问题,免了笔墨游戏,岂不清静。

道、德、法本是圆融如一、密不可分的。若为研究方便,强加分析,则应先道后德再法。时下,有的功法“百功德为先”喊得响,事实上却是德落在了法的后面。结果道就落于法后了,其法落了下乘,哪里还是正道!道、德、法实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我们应于有法无法之间,依法重德步大道方显真!

人之德,发自个体的生存本能,落实于整体的一如圆融。练功应重德,不练功也应修德。德,涵盖了整体的所有!错会了德,就否定了整体的存在,亦即否掉了个体的生存本能。于此,一人明了一人平凡,万人明了万人平凡,平凡即得度。诚愿谋求自救的人们先去自救吧!从独立个体,步入整体圆融。

愿同道共探正道导航……(王建彪)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