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前景 >> 正文 >> 正文

淞沪会战之上海围攻战上

来源:航标 时间:2023/3/14
白癜风的症状 http://m.39.net/pf/a_4800901.html

上海淞沪会战纪念碑

近期笔者考证到大量淞沪会战新史料,遂重写淞沪会战。以纪念浴血疆场的国军烈士。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之中国!

将分上海围攻战,反登陆作战,阵地战,防御战,金山卫登陆入杭州湾阻击战,撤退战六个阶级讲述淞沪大血战。本文将分上,下两章,介绍上海围攻战。

欢迎转载!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一.史料来源

余子道,张云等编:《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张宪文:《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年版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张致中致蒋介石密电》时间注年8月9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上海作战日记》时间注年8月11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时间注年8月12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国军战争指导方案》时间注年8月20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陈诚《关于淞沪抗战的回忆资料》,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第25第

张秉钧:《抗日战役第一期作战之研究—淞沪会战(一)》,《中国现代历次重要战役之研究》,中国台湾“国防部”史政局年版

童元亮:《淞沪会战讲稿》,中央军校内部版年

《张治中回忆录》上册

《闸北与沪东的前哨战》,《文汇年刊》年版

张柏亭著:《八一三淞沪会战回忆》,中国台湾《传记文学》第41卷第2期

《突贯攻击》,《大公报》时间注年9月4日,《中华民国史料长编》第42册

邹作华:《上海作战之经过与所得之教训》,国民政府陆军炮兵学校印,年版第33-34页

《张治中抗战通电》时间注:年8月15,《申报》

《上海市政府市长俞鸿钧致日本驻沪总领事冈本抗议信》,《抗战文献》年版

上海档案馆藏:《八一三事变时期上海每日战况》(每日战况第42-50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档案,《档案与历史》年第3期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党政府海军抗战纪事》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陈诚致蒋介石电》,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张治中致蒋介石电》,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第三战区淞沪会战经过概要》,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年版

张治中:《揭开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序幕》

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三卷

张秉钧:《中国现代历次重要战役之研究-抗日战役述评》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年版

欢迎转载!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一二八上海抗战中央军第88师浴血奋战

二.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准备进攻上海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是扼守长江的门户。其中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而淞沪地区从年第一次淞沪战役后,事实上已成为不设防地带,上海更是不设防的城市。

按当时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国军无权在安亭经太仓到长江岸边的七丫口一线(当时的停战线)以东驻兵。这意味着国军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边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守备。然而,日军驻沪兵力却有日本海军第3舰队所属陆战队余人。

年7月初,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在中国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为发动上海战事作准备。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东京海军军令部电令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立即率舰队驶回原“警戒防地”上海,青岛,厦门等港口中”警戒备战;长谷川清则随旗舰“出云”号返抵上海港。

七七事变发生初期,日本陆军省尚未决定出兵上海;但日本政府已决定增兵华北之后,在海军省的狂热叫战下,陆军当即作出呼应。参谋本部,陆军省与海军军令部,海军省几经密谋,共同作出向上海增兵,待机攻取上海的决定。

7月11日,在日本政府作出增兵决定的同时。陆军参谋本部与海军军令部签署了《陆海军作战协定》。这个《协定》确定了《陆海军协同作战》的方针,规定:现时“对华中,华南方面,主要由海军负责警戒”,“青岛及上海附近,由陆海军的必要兵力协同担当(作战)”,并作出“在不得已时,陆海军共同向上海派兵”的决定。显然,这是日本军部准备进攻上海的正式决定。

与此同时,军令部命令第三舰队各舰艇作好战争准备,其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航空兵也各自集结待命。军令部又下令其联合舰队所属第二舰队协同第三舰队,全力担负华中和华南沿海作战,主要作战目标明确指向上海。7月16日,第三舰队司令长官长谷川清在上报东京海军当局的《对华作战用兵意见书》中提出“欲置中国于死命,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为重要”。

时任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与松井石根

7月28日,日军大举进攻平津同一天;日本海军军令部下达准备进攻上海的命令。29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永野修身发布“第一号作战命令”,由第一舰队主力驶往上海,配合第三舰队在上海和长江一带作战。同日,日本政府下令撤退长江沿岸汉口等各个城市的日侨。

驻上海日本海军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于8月4日制定了《关于上海登陆作战计划》,并要求军令部秘密增派特别海军陆战队。日本军令部的答复是:“要慎重,待继续观察形势再作考虑。”8月7日上午,日本海相米内光政提出为保护青岛和上海的侨民,应准备紧急派遣陆军的议案,并将此案呈报陆相杉山元,建议内阁审议。可这一议案未得到内阁讨论而搁置。

年8月7日,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到上海活动,连日与日本驻沪总领事冈本,领事吉冈范五和福井淳,海军武官本田辅,冲野亦男等,就上海的形势和对策进行谋划。

8月8日,长谷川清根据海军军令部指示,向部队正式下达作战部署。8月9日,日本在长江一带的侨民人全部撤退至上海。同时,上海日侨全部撤入上海租界,集中在虹口,杨树浦地区;这些日侨中的男性,之后大部分被编入所谓的义勇队。8月13日至19日,在沪日侨1万多人,悉数撤回日本。

日军还频繁地进行侦察和以火力进行挑衅。7月9日,日舰2艘进入长江荡茜口江面,向江岸发炮40余发。7月30日,日舰炮击浦东南汇境内之泥城镇。8月1日,日舰5艘在杭州湾金山卫海面进行海上晚上探照,并向浙江乍浦方向侦察。8月11日,日飞机3架飞至虹桥机场上空侦察。当晚,日舰3艘先后驶泊金山卫,又向乍浦一带侦察竟夜。

蒋介石与张治中

三.蒋介石采纳张治中“先发制敌”建议

早在年,张治中奉命担任京沪区军事长官,统一筹划上海,南京一带抗日国防事宜时,曾就上海的作战方针和作战计划进行初步的研究和规划。张治中以此草拟了《上海围攻计划》,最早提出“先发制敌”的作战方针,准备使用6-7个师的兵力,围歼驻沪日军。

自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军方面为应付突发事变。于年7月13日,正式任命张治中担任京沪警备军司令官;同日,蒋介石从庐山致电何应钦,程潜,唐生智等,下令:“京沪区着令张治中迅即前往负全责”。张指挥第87师(驻常熟,苏州)王敬久部,第88师(驻锡,澄)孙元良部及江苏,上海保安队数团,在淞沪地区戒备日军动向。不久,又增调第2师补充旅开往苏州归张治中指挥。张治中即令该旅1个团化装为保安队进驻虹桥和龙华警戒。

7月1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军委会)决定立即封锁长江,撤除长江之灯塔,航标,加强刘海沙,江阴等地的岸炮配置。

7月30日,由何应钦主持的军委会汇报会议讨论和决定了处置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计划。张治中主动提出了“先发制敌”的建议,其主要作战思想“若敌方有左列征候之一,如:(一)敌派陆军师团来沪,已开始登轮输送时;(二)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三)敌在长江舰队来沪集合时;(四)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即断定敌发动无疑。”在上述形势一旦出现时,“因我主力军远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在需时,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诸种关系,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这一建议,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在复电中说:“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双方在淞沪地区达到剑拔弩张的程度。这是淞沪会战前,中国军事当局决心以“先发制敌”,成为整个会战最重要的决策。

但此时蒋介石仍未说服国民党内“亲日”派及地方各实力派,坚决抗战。如果此时冒然开战,又将重演年一二八事变;国民党中央军孤军抗战的危局。这也影响了南京统帅部对日开战决策。

不过,蒋介石“先发制人”的决策,在会战初期确实占了先机。但蒋对开战后,日本方面调动多大兵力参战之预计远远不足。轻敌又使自己陷于被动。正如黄仁宇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所说“所以蒋介石在上海地区集结兵力迎战,可能出敌不意,而敌之对策亦对蒋之不意”。

蒋介石庐山谈话

四.蒋介石决意抗战,中日差距巨大

卢沟桥事变第二天(年7月8日)早上9点,蒋介石已得到事变军事报告;便当即下令国军6个师北上,对华北侵华日军形成威慑;同时电令宋哲元集团积极应战。《蒋氏日记》年7月8日(原文无修改):雪耻以事实来定解决问题的方法。预定一、令孙连仲、庞炳勋、高桂滋部动员。二、廿一与廿五师动员。三、抽调高射炮队。四、令长江沿岸戒严。注意一、倭寇在芦沟桥挑衅甲、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二、与宋哲元为难乎,使华北独立化乎。三、决心应战,此其时乎。四、此时倭无与我开战之利。

年7月10日,蒋介石明确华北以平津为最后底限;指出此为存亡关头,万不使失守也。12日,蒋介石得知日本关东军已到天津,内阁宣言动员全国政界与产业界拥护阁议,感到势必扩大,不能避战矣!当日下午,与对日主和派首脑汪精卫等商谈时局;汪精卫,孔祥熙等坚持与日议和。同日晚,蒋介石决定在永定河与沧保线作持久战,严令宋哲元等制止与日方的妥协行为。同时,积极调兵北上,摆出强硬姿态;又默许宋哲元等第29军将领与日本谈判,但必须确保主权不失。但他与宋哲元不知道的是,日本政府高层早已决定占领平津地区,根本无和谈可能。日军只是为调兵而假和谈。

年7月17日,在国民政府内主和派强烈反对下。蒋介石仍坚持在庐山图书馆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程沧波撰稿),又称《抗战宣言》该谈话主旨是蒋向全体国民表明,国民政府抗战决心;同时向国民政府内部主和派喊话,要他们认清形式;团结抗战。最后给日本政府留下了和谈的台阶。但受制于国民政府内部主和派反对,该谈话直到年7月20日,中央日报才刊出庐山谈话全文。

但是国民党内部,主和派仍占领上风;就连时任军令部长徐永昌上将,也明确指出国军对日备战仍需半年以上。年7月21日,徐永昌致函蒋介石称:对日如能容忍,总以努力容忍为是。盖大战一开,无论有无第三国加入,最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但其后日本系工业国,容易恢复,我则反是,实有分崩不可收拾之危险。24日,他又向蒋介石建言,勿忘忍是一件很难挨的事。

日本强大的空军

早在年,蒋介石就制定淞沪会战计划;最后因为中日巨大的差距,而一再搁置。至年6月,国军总兵力约为万(其中19个德械速成师,但仅中央教导总队为标准德械速成师);重武器严重不足。日本约为万(万可立即动员);中国海军余艘舰艇总吨位仅6万吨左右(另一说近7万吨),日本海军万吨,20-25倍于国军。中国空军能升空飞机架(最后实际编制序列仅架,较先进霍克III才百余架,其余均为老式飞机,机型又多又杂),日本则有余架(又一说为架,多为先进战机),近10倍于国军。

注:长期以来,国内媒体及史学爱好者以为国军人数占有优势。真相是中国人口多,但能够可召募的兵员反不如日本。主因是日本早在年就实行征兵制,军令统一;中国直到年,才改募兵制为征兵制,但各地军阀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调度。而且中国教育长期滞留,国人严重缺乏国家民族观;导致很多国人,仍不知何为国家。

营养不良的国军战士

武器装备方面,由于中国军工落后,仅能制造一些轻武器(中正式步枪,仿捷克式轻机枪);飞机、军舰、火炮、战车则完全依赖进口;且武器数量不足,弹药严重匮乏。而日本有能力生产所需的几乎全部武器,武器弹药充足,可迅速补充。

可以说国军无论是在兵力数量,还是装备、指挥、训练等全方面都与日军有巨大差距。更可怕的是物资给养不足,运输条件差,导致不少国军官兵连饭都吃不上!

苏联援华物资公路运输

五.国军在淞沪与日决战更具优势

长期以来,国内对蒋介石集中主力在上海对日决战饱受诟病;认为淞沪战场,日军充分发挥了海空优势,这是对实际情况不了解。

第一,淞沪会战前,中苏签约在即(8月21日签约,淞沪会战爆发后第8天)。苏联已通过山西铁路(大同失守后,改走陇海铁路)秘密运送物资军火。苏援是抗战初期,中国获得的唯一外援。一旦被日军切断,中国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危局。所以蒋介石决意在淞沪与日军决战,可以将日军华北主力吸引到更有利的华东战场;保住苏援运输命脉。这点蒋介石淞沪会战结束后不久召开的开封军事上,作过肯定的说明:“我们此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的华北。”这也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统帅部采取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事后证明,完全正确。

不过有争议的是蒋纬国《抗日御侮》提出,淞沪会战是为了“诱敌南下”(又称“诱敌东来”),以改变日军的作战方向,即从“由北而南”改为“由东向西”。目前两岸史学界争议较多,笔者未发现蒋介石和军委会有提出该作战方针;很可能是战后被追加上的。就算蒋介石等人有此想法,日军恐怕也不会听其调动。所以吸引到华东战场的真实目的,就是减轻华北战场压力,保住苏援运输线。

第二,上海当时作为全国经济和金融中心,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通商港口,也是全国民用和军需工业的主要基地。扫荡这里的日军,对于保卫江浙、南京,还有整个长江地区,有重要意义。而先发制敌,以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是上上策。正如陈诚所说:“中国财富精华集于江南,而以上海为之总汇。毁灭了上海,可使中国经济崩溃”。另外为了拱卫首都和守卫长江,也必须要打。

第三,“以战略促政略”。上海作为亚洲最大国际化都市,以淞沪之战推动外交战略的实施。更容易引起国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