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前景 >> 正文 >> 正文

航母女舵手退役不褪色丨中国好人徐玲先

来源:航标 时间:2023/4/3

△徐玲在辽宁舰上

△徐玲军装照

徐玲,现担任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党总支书记。她是中国第一批女水兵、中国海军首位女操舵手、辽宁舰第一位女操舵兵、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三军女兵方队二排班长。

△国庆60周年阅兵式,画红圈者为徐玲

年退役后,她就职于盱眙县交通运输局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水上中队(原盱眙县地方海事处)。在该单位,她始终保持军人作风,八年如一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海事事业、为爱心公益事业、为传承红色文化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年8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七套)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播出了题为《我和大海有个约会——首位航母女舵手徐玲》的节目。节目简介是这样的:“她,是航空母舰‘辽宁号’上的首位女舵手,参加‘和平方舟’首次出国执行和谐使命医疗救护任务,成为我海军有史以来的女操舵手,国庆阅兵三军女兵方阵的一员;她,就是老兵徐玲……”

一、军中铿锵玫瑰,重大军事行动多次立功受奖。

徐玲年出生于革命老区江苏省盱眙县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蓝色,是她从小就钟爱的颜色。受家中新四军长辈影响,小徐玲做梦都想当兵——当一名海军女兵。

这一天终于来了!年12月,我国在全国大学生队伍中进行第一次试验性招兵,正在南京体育学院读书的徐玲毅然报名参军,成为北京军区海军司令部某部一名大学生士兵。

年10月,军队在全军女兵中挑选优秀士兵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式,徐玲在多名参选女兵中和其他9名女兵幸运入选,成为参加国庆阅兵方阵里的一名海军女战士,也是参阅部队唯一的盱眙籍女兵。可想而知,徐玲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晚上9点休息,因为脚后跟磨出了一层层血泡,粘住袜子,脱袜子时常常把脚后跟的皮也一起撕了下来。11个月的训练,踢坏了4双靴子,每双靴子2厘米厚的铁掌都被磨通……她把自己来自革命老区“盱眙女兵”的飒爽英姿,定格在天安门广场上!后来,她被评为“训练标兵”,获得胡锦涛主席通令嘉奖,并荣立三等功。

年8月8日,徐玲作为海军首批女水兵登上“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实习。她苦心钻研操舵技艺,经过多方面训练,成为中国人民海军有史以来首位女操舵兵。她驾驶的“和平方舟”执行代号为“和谐使命——”任务,为期三个多月,为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和孟加拉国等五国民众开展医疗救护工作,总航程达多海里。

年12月,徐玲以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女水兵的身份,被选为第一批女舰员登上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经过严格的考试培训,体能耐力压力测试,她终于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航母女操舵手。刻苦的努力和永不服输的韧劲,为徐玲带来众多荣誉:荣获“和平使命”金质奖章一枚、荣立三等功一次、优秀士兵一次、“优秀训练标兵”表彰一次,多次获得嘉奖表彰……

二、地方争做模范,为祖国为家乡多做贡献。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不论身处何地,都要永葆军人本色,为国家为地方多作贡献。”这是徐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退役后,徐玲成为盱眙县交通运输局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水上中队(原盱眙县地方海事处)一名普通办事员。每年,她都去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和乡镇向大家讲述海军的故事、航母的故事,以此进行国防教育。除日常巡航检查、维护航标设施正常状态、集中清除航道碍航物品、净化航道环境等本职工作外,徐玲经常帮助船民解决困难。海事工作看似简单,但处理起来却问题繁多。每逢过年过节,徐玲都主动给船民送去慰问品、帮助船民清理船舱……乐此不疲,默默奉献。

在尽心尽责做好本质工作的同时,徐玲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了自己深爱的公益事业中。徐玲说,她很喜欢中国这句老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退役以来,徐玲的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几乎已经不属于自己。每到逢年过节,她都和同是退役军人的丈夫一起去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雷打不动。盱眙县福利院的孩子们,一到星期天下午,就争着站在大门口,等着他们心爱的徐玲姐姐过来,给他们带好吃的,盼望徐玲姐姐跟他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游戏。孩子们最喜欢听她讲的是“辽宁号”航空母舰的故事。徐玲通过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包括为中小学生)讲故事,把“从小爱国家,从小爱国防”的理念植入一个又一个孩子的心田。

徐玲还经常走上讲台,向学生们讲解水上交通安全常识、水上救生救助常识、乘船及游泳注意事项等。

另外,当地的驻军部队、武警战士经常会排着整齐的队列,用最标准的军礼、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兵徐玲的到来,与他们共同交流许多话题。

去年六月,徐玲分别到南京审计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讲党史,和学生们交流工作与学习情况。在淮安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宣讲报告会上,徐玲宣讲了《把火红的青春献给党、献给人民》,让她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感受。

年清明节前夕,徐玲听说发生在家乡盱眙的“古城战斗”幸存者、做客央视刚刚归来的新四军老战士王玉恩及英雄遗孀陈士英在73年后将回盱眙古城祭拜牺牲的战友和亲人时,主动请缨担起志愿者责任。从老人刚下车一直到活动结束,从山下到山上,全程帮助在战斗中失去左腿的王玉恩老人。徐玲的举动,使两位远道而来的老人感受到了盱眙老区人民的温暖,感激万分!这两位年龄均为94岁的老人至今还记得这个开大航母的盱眙姑娘……

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参加新四军研究会组织的活动。如七一前夕,她与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大将之子黄晴、解舜臣烈士之子解抗等人一起参加了江苏盐城滨海新四军研究会举办的“舜臣园”揭幕系列活动;在得知建党周年献礼记录片《红色医生——新四军卫生工作的故事》将赴北京采访拍摄后,她与新四军后代颜洁女士一起提前准备了盱眙黄花塘的“家乡土”,同时还将珍藏多年的“辽宁舰”军帽委托颜洁女士在赴北京采访拍摄时转赠北京新四军研究会,表达一位老兵以及盱眙老区人民对新四军的热爱。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张晓龙会长(张云逸大将长孙)手捧黄花塘的红色故土说:这可是“家乡”的土啊!

三、疫情捐款,情系灾区奉献无私大爱。

年举国抗疫期间,徐玲白天上班,晚上夫妻二人撇下年幼的儿子,坚持和爱心协会的同志送宵夜给值勤同志。徐玲夫妇孩子还小,虽然经济上并不宽裕,但为了支援防控抗疫,徐玲将自己这几年回地方后所获得的奖金全部医院和爱心协会。她说,这是国家给我的奖励,在国家有困难时,我更应该去为国解忧!

回地方工作这些年,徐玲虽然不再开“航母”,但是她的“热度”没有一天在降低。她的不忘初心,她的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更为贴近社会、更为贴近百姓的另一个徐玲。比起航母,徐玲退役后所做的一切似乎不再庞大——但是,八年来,徐玲为本职工作,为老人、为留守儿童、为贫困孩子,为传承红色基因……点点滴滴的用心付出,一点都不比“航母”渺小!

为此,退役到地方后,徐玲仍然获得了许多荣誉,得到全社会各界人士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