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
我认为人生的高光时刻不应在40岁,而应在70岁。
那么,40岁之后的30年到底该怎么度过呢?
请你具体想象一下70岁时的模样,你又认为究竟什么才是巅峰的70岁呢?
首先,40岁之后的30年怎么度过?
这3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并非“鸡肋”,也并非对以前的生活进行简单重复。
前面我们已经聊到过对过去的反省以及“断、舍、离”,后面我们也将谈到为什么要帮助他人以及做好人生规划。
但在这里我却想从另一个维度来聊聊这30年的目标与原则,那就是从孔子的角度,即:
五十知天命,不是50岁了,知道天命了。
而是人到了50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了。
六十耳顺,不是60岁了,耳朵顺了。
而是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
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了。
七十从心所欲,不是70岁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是70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了。
其次,什么才是巅峰的70岁?
有人可能会说有钱,有人可能会说有时间。
有人可能会说财富自由,有人可能会说精神自由。
但在这里我也想从另一个维度来聊聊到70岁时,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就是从交友的角度,即:
入世的强者,因为成为入世的强者,你可以看得更远、走得更快,比如:孔子、曾国藩、任正非。
出世的智者,因为成为出世的智者,你可以让自己不陷入困顿迷茫,比如:老子、诸葛亮(出山之前)、陶渊明。
善良又阳光的普通人,因为成为善良又阳光的普通人,你可以积极健康地生活,比如:你、我、他。
所以,40岁之后的30年该怎么度过?
以“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和七十从心所欲”为目标与原则。
什么才是巅峰的70岁?
成为“入世的强者、出世的智者或善良又阳光的普通人”。
如此,我们就能奔向引颈期盼的70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利他之心
我们40岁之后的人生目标,不能还是只接受他人的付出而过活了。
我们也应当思考对他人,对社会,未来自己可以做出哪些努力,提供哪些帮助,我们需要持续对他人与社会有所付出。
有句话说得好:“你眼前的岁月静好,都是别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没错,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能啃老,啃社会。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地反哺老人,反哺社会。
当然,除了老人,还有年轻人,因为他们是社会的未来。
马云说过:“30岁跟别人干,40岁自己干,50岁让给别人干”,马云还说过:“30岁尝试自己做,40岁专注擅长的,50岁带年轻人”。
无论哪句,都是说要帮助年轻人,要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一些中年人常常在抱怨,说许多企业都不要40岁以上的人,50岁以上的人就更受歧视了,说自己的工作机会都让年轻人给抢了。
我认为不然,其实这些中年人并非在跟年轻人竞争,而是在跟更有能力,更有智慧的其他中年人在竞争。
看看现在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不大都是中年人吗?
所以,你眼前的岁月静好,都是别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多帮助帮助年轻人吧!
将那些本就属于年轻人的机会让给年轻人吧!
我们有我们的使命,中年人有中年人的价值。
让我们从40岁起,从“接受”转为“付出”吧!
让我们从40岁起,做一个反哺的人,敬天、爱人,利他之心!
未来之道
我们在40岁之后应当好好思考一下中年的人生规划了,试着想象一下,如果希望自己不依赖他人,不给社会添麻烦,想要始终自食其力地过生活的话,该如何做?
那就来制作一下40岁-70岁的计划吧,我们应当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年一年梳理那些不安的以及在意的事物,让自己越来越安心,同时也为中年的旅程做好准备吧,还是以我自己为例:
41岁:结婚十周年,希望能连续陪太太八十天,也希望自己和家人事业顺利。
42岁:从现在起,每天俯卧撑个、仰卧起坐个,每周健身3次(目前是2次)。
43岁:从现在起,每周读1本书(目前是半本书),思想自由。
44岁:从现在起,每周写1篇文章(目前是半篇文章)。
45岁:孩子上中学了,希望送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和一个手机。
46岁:希望自己和家人的事业再上一层楼。
47岁:换个房子。
48岁:换辆车子。
49岁:写一本书,当作送给自己50岁的生日礼物。
50岁:五十知天命,结婚二十周年,希望花八十天环游中国。
51岁:希望自己和家人的投资再上一层楼,财富自由。
52岁:孩子上大学了,希望送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和一部电脑。
53岁: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切看淡,不服来干。
54岁:希望在公共交通上,没有小朋友给我让座。
55岁:居然孩子如他所说不出国,希望离爸妈近一点,感动。
56岁:孩子工作了,希望送他最喜欢的一本书和一辆车。
57岁:安排好老人的生活事宜。
58岁:更年期,希望自己不要越来越絮叨。
59岁:写一本书,当作送给自己60岁的生日礼物。
60岁:六十耳顺,结婚三十周年,希望花八十天环游亚洲。
61岁:希望认识一些新朋友,但坚决不穿秋裤,不拿保温杯,不跳广场舞。
62岁:孩子突然告诉我要结婚,我不知道是高兴呢,还是高兴呢。
63岁:参加孩子的婚礼,婚礼是由仍然才思敏捷、口齿伶俐的太太主持的,我居然老泪纵横。
64岁:搬家了,可能因为家人,也可能因为事业。
65岁:银婚,结婚二十五周年。
66岁:希望自己不要太操心孩子的事,儿孙自有儿孙福。
67岁:抱孙子了,喜极而泣。
68岁:又认识了一些新朋友,但开始穿秋裤,拿保温杯,跳广场舞了。
69岁:再写一本书,当作送给自己70岁的生日礼物。
70岁:七十从心所欲,结婚四十周年,希望花八十天环游地球,也退休了。
以上,就是我对40岁-70岁的人生规划,也是往后余生30年的生活之道。
我曾经在朋友圈发过一段话——人类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生活和宇宙的本质是黑暗,而希望是那微弱但必不可少的光。
所以,只要我们怀着希望去憧憬,去计划,去准备。哪怕将来只能实现其中的一部分,那我们也会是快乐的。
更何况在这构想与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本身就是幸福的,不是吗?
人生终点
我希望我们能用心、健全地走向人生的终点,于是就要思考一下究竟自己要迎向什么样人生的终点呢?
如果想要顺利实现,又该如何做呢?
因为这是属于我们人生的闭幕式,我们将以此迎向人生的终点,然后写下自己人生终点的故事。
首先,要走向什么样人生的终点?
最好的态度就是以终为始,向死而生。
我们希望以什么样的目标与结局死去,我们就应该以什么样的过程与态度活着,即:
我们可以认为人生有终点,那就是希望我们在离开之前,具备仁爱、睿智、勇敢“三达德”,能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可以让我们在离开之时的灵魂比出生之时更完美,仅此而已。
我们也可以认为人生没有终点,这是强者的呐喊,这是勇士的宣言,这是智者的感悟。
心头希望不灭,夜色再浓,也会寻到航标。
肩头韧力不减,风浪再险,也会走向黎明。
其次,该如何做?
当然就是根据我们的希望,去规划我们的人生,改变我们的行为,即:
如果我们认为人生有终点,那我们应当紧盯我们的目标,抓紧时间去爱人,而不是被爱。
抓紧时间去学习,而不是玩耍。
抓紧时间去做几件勇敢的事,而不是简单重复。
抓紧时间去帮助他人,而不是被人帮助。
抓紧时间去证明自己,而不是自怨自艾。
抓紧时间去表达分享,而不是狂刷手机。
而如果我们认为人生没有终点,那我们则应该保持我们的习惯,一如既往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而不是“放弃治疗”。
一如既往地反省你自己,而不是“原地踏步”。
一如既往地活到老学到老,而不是“就地躺平”。
所以,要走向什么样人生的终点?
“三达德”、“三不朽”与完美的灵魂。
该如何做?
抓紧时间去爱,去学,去做。
一如既往去奋斗,去反省,去学习。
如此,我们就能用心、健全地走向人生的终点了。
40岁以后,不害怕,不要脸,不着急!
董明珠36岁才出来打拼,任正非43岁才创办华为,尹明善47岁才开始创业,褚时健74岁才重新创业,你说你慌个M啊?
黄忠60岁才跟刘备混,德川家康70岁才打天下,姜子牙80岁才为丞相,佘太君岁才挂帅,孙悟空岁才西天取经,白素贞0多岁才下山谈恋爱,你说你急个P啊?
所以,40岁慌吗?
不慌!
40岁急吗?
不急!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人生下半场,不争不辩,潜心做好自己,时间自会给你答案。
前面聊到,四十不惑,不是40岁了,不会再迷惑了。
而是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四十不惑,也不是40岁了,什么都知道,而是知道不做什么了。
所以,何为惑?
何为不惑?
人生过半,清醒为伴!
40岁了,该失恋的,已经失过了。
该失业的,已经失过了。
该失败的,也已经失过了,那还有什么害怕的呢?
40岁了,该丢的钱,已经丢过了。
该丢的人,已经丢过了。
该丢的脸,也已经丢过了,那还有什么要脸的呢?
40岁了,该过去的,后悔也没用。
该当下的,干就完了。
该将来的,一切都不晚,那还有什么着急的呢?
所以,40岁以后,不害怕,不要脸,不着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