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介绍 >> 正文 >> 正文

全国37家媒体40位嘉宾在石狮采风领略古

来源:航标 时间:2023/2/25

  品味闽南文化领略古镇魅力

  近距离探访“滨海千年古镇、东南第一卫城”——永宁古卫,瞻仰巍然屹立千年的古塔——六胜塔,置身海丝遗迹千年古渡口——林銮渡……昨日,来自全国37家媒体的40位总编、记者和著名摄影师,开始了在石狮感受闽南文化、领略古镇魅力的精彩之旅。

  永宁古卫古城老街让人流连

  登临古卫城城楼、参观建于明朝的城隍庙、踏访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永宁老街……昨日上午,虽然下着雨,但丝毫没有影响嘉宾们的兴致。听着导游的讲解,他们不时发出赞叹。

  行走古卫城(林劲峰陈小阳摄)

  在古卫城城楼,永宁镇侨联副主席董清辉向大家介绍了永宁的悠久历史:南宋时,为防外患,朝廷在此建了永宁水寨,永宁因此得名,寓意永保安宁。元朝时,由于海寇出入东南沿海,侵扰百姓,朝廷在永宁设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年,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设立永宁卫城,以作泉南屏障,鼎盛时期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

  “几乎与永宁卫开建的同时,人们想到应该有一个‘城池守护神’,于是有了最初的永宁城隍庙,那是明朝的事。到了清朝,城隍庙影响力大增,后又经两次扩建重修,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董清辉介绍,今天的永宁城隍庙,不仅是民间信仰的一个载体,更多地承担起联系两岸、推动文化交流的责任。记者看到,这座庙宇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建筑,它坐北朝南,三进五开间,由门楼、前殿、戏台、拜亭、主殿和左右厢房组成。

  古城中最有名的莫过于那条由山顶东门通往海边西门的永宁老街。采访团成员撑着伞,漫步于这条长约千米的老街。老街宽约五米,由石板铺就。街两边多为闽南常见的石屋,也有不少红砖大厝以及番仔楼。这条逼仄幽深的老街堪称中国宗教和民间信仰大观园,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庙宇以及大大小小的宗祠。古街两边商铺林立,这里曾经是古镇的商业中心。随着新城的崛起,这里的店铺有些已经关张,有些则已经破败,一些尚存的铺号招牌还能看出其过往的辉煌。

  燕赵晚报副总编辑李文强表示,这是他第四次来泉州,到石狮则是第一次,“在雨中漫步古卫城别有一番风味。和北方相对,这里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更加精致,特别是对一些缝隙的处理,很是规整。”银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郭潇表示,古卫城中对一些早期建筑保护得不错,没有过度开发,很有地方特色。

  六胜塔千年古塔引来赞叹

  昨日下午,嘉宾们来到位于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的六胜塔采风。六胜塔也叫“石湖塔”,又名“万寿塔”,是一座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在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的作用。现场工作人员认真地跟嘉宾们讲解六胜塔的由来和历史故事。六胜塔原建于北宋政和年间(年—年),南宋景炎二年(年)被元军损坏,元顺帝至元二年(年)重建。整座塔系浑体石砌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层,底围约46米,高约31米。

  留影六胜塔(林劲峰陈小阳摄)

  “这塔跟泉州市区的东西塔很像啊。”一名嘉宾提出了这个问题。工作人员介绍,六胜塔的外形与结构和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很相近,都是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组成;每层设有四门、四龛,且位置逐层互换;石龛风窗有石佛,龛外两旁有浮雕“金刚”和“力士”,还有塔檐、平座等。六胜塔之所以与东西塔相像,与三座塔后来互相学习翻修经验有关。

  这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塔,给嘉宾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纷纷拿起手机和相机,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古塔的风采,一起在古塔下合影留念。

  林銮渡古代渡口写满故事

  参观完六胜塔,媒体采风团又来到了位于蚶江镇石湖村的林銮渡。一下车,他们就被渡口这片广阔的海域震撼了。沿着林銮渡古香古色的石板路往里走,更是别有洞天。若不看周边的现代建筑,仿佛真实置身于古代的渡口内。

  采风林銮渡(陈起拓摄)

  据介绍,林銮渡是唐代航海家林銮为通勃泥(北婆罗州)而建的码头,宋元间重修。该码头建于两块天然岩石间,全长.5米,末端向东,呈曲尺状。主体长70米,宽2.2米,高2.41米,为长石纵横筑砌而成,上横石板,现保存完好,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资料。而今走在石湖村林銮渡口,古石道上当年挑夫留下的印记清晰可见,它们记载着属于那个年代的繁荣。由于实用性强,渡口一直沿用至清代。现在,虽然它的实际功能已经不能与现代化的码头相提并论,却是见证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史。

  在林銮渡内,有一座古老的石亭——“再借亭”,这个名字引起了嘉宾们的   听完工作人员的解读,嘉宾们再次用手机和相机,记录下这个有故事的古渡口和这片广阔的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5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