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介绍 >> 正文 >> 正文

心灯实记原创

来源:航标 时间:2023/3/14

伴随着作家梁晓生的电视剧《在人间》和《知青》的热播,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年代,我做为那个年代北大荒兵团转业官兵的子女,亲眼目睹了知青们美好的一切,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把我以前刊登的,对知青和那个年代几篇记实文章,再一次展示给大家……,给您们带去纯真美好的回忆!孙振娥

童年和学生时代对人的一生

至关重要,它会影响人的一生。我的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北大荒度过的的。尽管当时的环境非常艰苦,但那段经历却是我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同龄的城里孩子无法得到的。它是我心中的一盏盏明灯,时时刻刻闪烁在我的心扉……

(一)心中有个北大荒

北大荒--嘉荫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我渡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和学生时代。嘉荫生产建设兵团地处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中下游河谷平原区。北面和东北面是黑龙江,南面是小兴安岭余脉波及地,地势由西向东北逐渐低下。那里江河纵横,雨水丰沛,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忘不了我可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忘不了那个年代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带给我们、留给我们转业军人儿女的文化知识。忘不了北大荒转业官兵与"知青"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北大荒永远留在我心中!

我可爱的家乡,当春天到来时都散发着浓浓的黑土气息。绿草如茵,奇花遍野,土质肥沃的黑土地一望无际,蕨菜、黄花菜、明叶菜等满山遍野;夏天粮田一倾千里,满山遍野都是绿色。酸甜的都柿长在野草里,一会的功夫就能采上一小盆,用白糖一拌酸甜可口,是天然的绿色野果。清澈的小河鱼游浅底。

三伏天在清澈的小河里、我们一群小孩在河里洗澡、游泳、抓泥鳅、小龙虾等。嘉荫盛产的江鱼、河鱼味道非常鲜美,最重的鳇鱼每条可达一千公斤,鳇鱼头和骨为软骨均可入菜;金色的秋天是各种农作物成熟的季节,颗粒饱满质地优良的大豆是当地主要农作物。野生的猴头、黄蘑、榛蘑、木耳、山葡萄、山丁子、榛子等满山遍野,随手可摘。大人小孩到山里或河边的树林里走上一圈儿准会满载而归;冬天冰雪覆盖,山上、树上、田野里尽是银白色,男孩们穿上自作冰鞋在结冰河面上、江面上滑冰、抽打着自作的冰嘎、滑雪爬犁。女孩们躲在旁边看着,勇敢的女孩也会和男孩一起"参战"。

那个年代,偏辟的北大荒文化人非常缺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那里可称为知识分子。为了让我们这群垦荒队员的后代能有文化,他们临时搭起帐蓬做教室,缺少文化课本就回城里给我们捎回来……

那个年代的北大荒山上的树林茂盛、不见日头。荒原尽是沼泽、草甸子。垦荒队员们踏泥涉水,披荆斩棘,没有道路自己开。住的是马架子,拉哈辫草房。吃的是盐渍黄豆,用煤油灯照明,他们夜以继日的奋战在荒原、田野里。拖拉机手们轮流作业,吃在荒原,住在荒原,困了打个盹继续奋战。"知青"们虽然生长在城市,但他们和垦荒队员们一样不畏艰苦,与垦荒队员们奋战在一起。记得有一名杭州知青几年没有回家探亲,其父母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看他。父母看到这里艰苦的条件,心疼自己的儿子而落泪。回去后为儿子办理了回城调转手续,这名知青留恋北大荒的山山水水,留恋北大荒人,不为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所动,执意在这里安家至今。他说:"如果历史让我重新做一次选择,我仍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这里,至死不悔。"

北大荒不仅资源丰富,春夏秋冬有独特的魅力,而且那些使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变成盛产粮食的北大仓的兵团战士们--北大荒的建设者、开拓者的崇高精神深深的留在我心中。

(二)童年

妈妈告诉我,我出生的时候,嘉荫兵团只有四户人家,妈妈和爸爸结婚后,爸爸在长春当兵,妈妈和小姨先跟着姥爷从山东逃荒到这里。如果能够考证,我还是这块黑土地上出生的第一个婴儿。那时我家居住的地方距火车站69公里。整个兵团是一片荒原,母亲跟着家人下了火车,柱着棍子踏着沼泽、水泡,穿坏了四双布鞋,走了几天几夜才走到居住的地方(原兵团八连)。住的是拉哈辫土房。那时候的冬天非常寒冷,屋内的墙壁上一层厚厚的白霜,大雪几天几夜下个没完,厚厚的积雪常没膝盖。晚上睡觉时经常听到狼叫。父亲和很多转业官兵来到这里,这里才人烟渐稠。父亲在部队当了十年兵,这里的人们都管爸爸叫老兵,人们都称我是老兵的女儿。

大约我长到七、八岁的时候,这里来了很多全国各地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记得妈妈领着我和大人们去欢迎知识青年的到来,一位知青给了我一枚毛主席像章。我高兴得不得了,向小朋友们显示了好几天。小时候我长得聪明、活泼、可爱、深得知青老师们的偏爱。我家居住的大岗和苏联一江之隔。中苏关系紧张时,晚上苏联的按照灯经常射向我方,每天中午都能看到苏联的直升飞机在江边上空盘旋、巡视。备战紧张时,江边很多地方都埋上了地雷,山里挖起防空洞,家家炒油茶面,打起行李随时准备转移。冬天大人们为我们小孩准备好了"珍宝岛棉鞋",随时听从命令转移到防空洞,政治空气非常的紧张。最紧张的时候人们转移到山上的帐篷里,吃大锅饭。我就在北大荒那艰苦的环境中、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渡过了金色童年。

(三)心中的知青老师

"北大荒文化"是知青将校园文化和农垦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特殊文化。

偏僻的北大荒见到听到的事情很少,物质和文化生活都很贫乏。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更是少之甚少。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身穿黄军装、飒爽英姿的知青们。他们响应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号召。上上山下乡,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锻炼。他们和转业官兵们向北大荒、向地球战。他们将自己的热血、汗水、洒在了北大荒。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文化知识、各种特长毫无保留的献给了北大荒。留给了北大荒无数转业军人的儿女们。至今我时常记起他们、想起他们。

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中毕业,我的文化老师都是知青们担当。他们当中大多来自上海、杭州、北京、哈尔滨等地。知青们的到来将兵团的文艺气氛推向了高潮,带来了青春朝气和活力。至今我还记得来哈市的一对双胞胎姐妹跳的双人舞《北京的金山上》,记得知青们演出的芭蕾舞全刷《白毛女》等。一次连队参加团部演出,知青阿姨让我去报幕。我一小就和知青结下了很深的友谊,晚上到连部玩时候知青教我们舞蹈基本功,参加打乒乓球等各种文体活动。

到团部上中学后,各科老师仍然由知青担当。他们当中有的是初中毕业生,有的是老高三毕业生。那时,在偏僻落后的北大荒,知青的文化层次已经是很高的了。文化课认真背课讲解,缺少教具他们就自己动手做,缺少参考书他们就回城里给我们买。体育课时组织我们进行各种球类比赛。文艺方面学校组织了宣传队,知青老师帮助我们排练大合唱、舞蹈、朗诵、话剧等。

我参加工作后,就离开了北大荒,知青中的许多老师我都没有机会见到,但他们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充满朝气的、有文化的、有气质的一代特殊人。我感谢北大荒知青老师对我们山里孩子的培养教育,使我们从小在知识的海洋中成长,他们永远留在我心中。

(四)心中的团代会

任何铭记心扉的往事,都会沉淀在记忆的深处,永远不能忘却。二十年前在九三农管局(原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五师)参加的黑龙江省团代会,知青施和平同志的感人事迹,对我的成长是一次极大的鞭策和激励。

那是年9月份,在嫩江境内的九三农场管理局召开了黑龙江省团代会,当时的团省委书记孙中国、副书记唐宪强,我们学习的先进人物施和平同志(齐市知青)等在主席台前就坐。那时候他们在我心目中非常伟大,当时我想以后是否有机会还会见到他们呢?

那年我是代表学校参加会议的。我刚二十岁,上财会中专,是学校的宣传委员。校团委书记临时有事,让我参加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人员,都是县团级以上的团委书记。都是老团干部。只有我是一名中专学生。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会议非常振憾心灵,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

我记得大会召开前,各地来的团干部赛歌很活跃。我所在的绥化农管局一名女团干部(知青)唱的"年青的朋友来相会"我还记忆犹新。在大会上九三农管局先进人物施和平(齐市知青)所帮教的青年做了感人的发言,她讲的具体生动,我被优秀团干部施和平的先进事迹和助人为乐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大会期间我们全体与会人员分组参观学习,我当时被分在同施和平、中国青年报记者雷收麦等一组,同坐一辆车去跃进农场参观。乘车途中即兴组织歌咏,我也被点了名,我当时给大家朗诵了一首题为"莫让年华付水流"的诗歌,得到了大家的赞扬。会议很快结束了,会上先进人物的事迹、与会者们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人有时真是很有缘份。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年前这次大会上的典型人物施和平竟是我的大表嫂(我婆婆齐市妹妹的大儿媳)。前几天我送婆婆去齐市参加亲属的婚礼见到了她。施和平不愧为是优秀团干部,我又一次领略到她对人对事那种热情、豪爽。在大表嫂家,她给我看了当年《黑龙江青年》刊登的团省委副书记唐宪强对她事迹的评语及号召省团干部向她学习的材料。我告诉大表嫂唐宪强在担当省法院院长下来检查工作时,在省法院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我两次见到了他,但是没有机会跟他谈起二十年前省团代会给我留下的难忘记忆。

人生许多珍贵美好的东西,在心灵的深处无法忘却。时光在旋转、流失,过去的往事无论相隔多么长久,再一次提起,人们再一次相见,仍感到那么亲切。我作为一名普通的中专生,当时能参加那样的大型会议自己非常荣幸,同时以我人生也是一次启迪,它使我扬起了希望的风帆。这次省团代会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五)写作与历程

中学时代的我对未来有很多理想和梦想。因为我生长在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长大后很想当一名女兵。上学后我很爱好文体活动。教师和大人们经常夸我长得好看,于是我就梦想着有一天去当一名演员。自己从小学到高中理科成绩学习不错,又梦想考上大学。那时的我从来没有梦想将来当法官和写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上了两年财会学校,毕业后就到了政法部门工作。到法院实际工作中很后悔自己在学校没有好好学语文、好好练字。

我清楚的记得上初中一年级时教我的语文老师是杭州知青,他课讲得很好,我却不愿上他的语文课。但有一次语文老师给我们留了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我的作文竟被他当作范文,在全年组宣读。从那次开始我对语文多了一点兴趣。

年我在法院行政庭工作,由于案件少,同志们鼓励我写宣传报道、案例。我就试着写了一篇,让同志们给修改了一下,没有想到很快在报刊上发表了。后来自己从写作的书籍里自学各种体裁的写作,一边学习写作,一边向有文学功底的老师请教,接着我又写了几篇都陆续的被各级报刊发表,每刊登一篇文稿我心里都甜滋滋的,半年的时间我就刊登了五十余篇文稿。年我被法院领导安排做专职宣传工作,一年的时间我在国家级、省级、地市级、报刊、电台刊登和播发调研、宣传、言论、司法建议、散文等一百余篇。

我没有想到我被伊春市中级人民法院荣记三等功。更没想到年7月在省法院召开的法院系统的宣传大会上我受到了省法院领导的好评。两篇法制宣传文章分别获奖。在全省法院系统好新闻点评时,省作家协会的女副主席王亚光在点评选送的一万余篇作品时说:"这些作品中唯一一篇批评文章是铁力市法院一名法官写的,文章不仅写的好、语言流畅,而且逻辑性、说理性都很强。"我坐在台下非常的激动,做梦也没有想到文学知识贫乏的我,初学写作能得到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赞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起那些曾经给予我无私帮助,指导我写作的编辑和老师们,当他们知道我取得的点滴成绩一定很欣慰。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用慈祥的目光告诉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

我小时候、就对记者和编辑们很崇拜。认为他们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从事写作后的我有机会见到他们,他们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们有一种职业所趋的正义感。记得黑龙江省日报一名姓魏的主任接到我用特快违专递寄去的三篇稿件,及时给我刊登了一篇后,让她的助手给我回了一封信,告诉我余下的两篇如何修改……当时我非常激动,至今我也没有机会认识给我指导的主任老师。记者编辑老师给我帮助、激励、启迪。在他们的帮助下自已练习写作各种体裁的文章,尽管写作有时很艰苦、很枯燥,但写作让我从一名法官到受到各级领导、同志们、读者们的赞扬,付出的艰辛、汗水得到了认可,我感到很欣慰。写作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贫乏的写作知识不断的充实、不断的提高过程。自98年起我在业务庭办案的同时,把典型的案件及时写成宣传报导,连续三年被评为"伊春日报"优秀通讯员。在写作上我取得的点滴成绩,也源于北大荒的特殊文化培育了我,北大荒给了我灵感与智慧。

北大荒这块黑土地养育了我,我永远具有北大荒人的纯洁无瑕,北大荒人的吃苦耐劳,北大荒人的热情、豪爽、正直向上的品质。北大荒给了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象一盏盏航标灯照亮着我远航的前程……作者孙振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