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冈身是上海的古海岸线,大约从1万年前到距今六七千年前,随着位于上海西侧的冈身不断东移,最后才形成了上海现在的地理环境。从分布图上来看,越往西遗址的密集度越高。现代黄浦江沿岸的上海城区,当时还杳无人烟,所以说史前的“市中心”在哪里?最繁华、最高度发达的地区,就集中在今天的青浦到松江区域。上海真正开展科学考古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进行过一次全上海的系统性普查,大多数地下遗存都是在那个时候被首次发现的。上海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马家浜文化,接下来是崧泽文化,此后是良渚文化,在良渚文化以外,在松江区近年来又发现并命名了广富林文化,也有发现钱山漾遗存,我们也叫钱山漾文化,最后是青铜时代的开端——马桥文化。青浦,是上海的文明之光。上海的古文化遗址,特指于地下遗存类,大约有40多处,而青浦区的遗址数量就有13个,所以青浦实际上是一个文物大区,也是我们研究上海考古学的重镇。崧泽遗址:我们发现了座墓葬首先重点介绍崧泽遗址,这是年代崧泽遗址最早的一张照片(图1),它是在一个假山墩上面,位于崧泽村,按考古学首次发现的最小地名原则,我们就把这个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崧泽了。年上海市文管会在青浦县进行调查的时候,就看到了长大概90米,宽高大概4米的一个假山墩,他们在地面上就采集到了很多陶片,特别是泥制的红陶。年的时候又挖掘到了一些石器,到年代,崧泽遗址陆陆续续经过了三次大规模发掘,第四次发掘是年。假山墩实际上面积是不大的,现存只有多个平方,限于五六千年前古代人类的活动范围与能力,其实遗址的规模已经不小了。图1崧泽遗址在假山墩上面发现了很多马家浜的遗存,主要是墓葬,也有崧泽墓葬。崧泽遗址首次确定了新石器文化命名的一种新类型,也首次明确了上海在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之间,其实还有一个考古学文化,它是环太湖地区的本土文化,虽然我们限于发掘情况,现在还不知道马家浜文化从何而来,但是马家浜到崧泽到良渚,这样的一个传承有序的新石器文化序列的变化,现在基本是毋庸置疑的。崧泽遗址当中我们发现了座墓葬,随葬器物其实在马家浜和崧泽时期都是相差无类的,也比较简单,可能那个时候的社会面貌是比较原始的,遵循平均分配,在随葬品中没有明显贫富差别。经过当时对人体骨骼大约50个个体的分析,除了两座合葬墓是女性和儿童的合葬之外,平均女性的随葬品反而比男性的要多出4-5件,社会形态可能更偏向于母系社会形态。无论马家浜人也好,崧泽人也好,有随葬陶器的,也有随葬少部分的石器,主要是以工具类为主,装饰类的较少,比较特殊的就是陶釜,是马家浜时代最早的一种炊具,那个时候鼎还没被发明,当时的人烹煮食物,可能是在地下挖一个深坑,然后把陶釜在地面进行固定,下面燃烧加热食材。图2陶釜及其加热食物示意图。进入崧泽文化时期,明显可以看到生产技术有显著提高,一方面陶器有了一些精美的造型,另一方面是器物上多了很多彩绘。从现在崧泽文化的一些遗物来看,崧泽人很具有创造性,所有的陶器几乎没有非常同质的类型,比如说有仿生竹子一般的器型,也有做成象鼻型开口的实用器,当然也有很精美的彩陶以及镂空的陶器,所以崧泽人不仅是技术增长,审美情趣也非常高,这是很有江南特色的,因地制宜汲取生活当中灵感再创作生产。上海至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也是在崧泽遗址被首次发现,有些长有些短,有些细有些粗,全部是因为水稻进化及栽种的技术问题。经过科学分析,它还是以粳稻为主的,并没有什么籼米,跟我们现在吃的东北米是属于一种稻。福泉山遗址:见证一个古国的崛起之前看到的象牙权杖也好,玉琮也好,都是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可以说它贡献了上海史前,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精彩最高峰的篇章。福泉山被誉为东方土著金字塔。因为它远远望去有点像一座翻覆的船,所以叫覆船山,但是当地人认为寓意特别不好,所以就把它改叫福泉山。但我们后来才知道这个“山”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山包。良渚文化分布于新石器时代的长江下游地区,现在在长江下游的两岸,我们已经发现了多处包含有良渚文化的遗址。刚刚说到福泉山为什么被发现不是一个天然的山包,而是一个人工的土墩?这种青膏泥、草裹泥互相层叠的建筑技术用做土筑,最早是在福泉山遗址被发现的,经过全面科学的考古发现和解剖,确认福泉山8米多的现存高台,全部都是由良渚人在崧泽人所活动的一个低洼面上慢慢堆筑起来的,且堆筑时间比我们想象中短很多,它极有可能是一次到两次之后就一次性成型。此后另一个家族或人群,过了若干年在此之上又进行了一次堆筑埋葬。在良渚古城渐渐衰落以后,地方上原来的一些势力,如福泉山遗址这样的古国就崛起了,原来它跟良渚古城的关系应该就非常密切,我们现在所有在福泉山大遗址里面发现的高等级墓葬中一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直接来源或者制造技术就可能传承于良渚古城。而崧泽文化中的石斧工具演变到这边,就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权力象征,可能代表着世俗王权。而琮等器物则代表对神的祭祀的权利,上面有像眼睛一样的飞鸟纹。图3玉琮及其上面的飞鸟纹。这几年在福泉山墓地以北约米处我们新发现了一个人工台地,叫做吴家场,虽然看上去地势比较低,但是发掘后明确了是一个将近0多平方的高等级贵族墓地。其中有一座墓葬发现了两根象牙权杖。顺着整根象牙打磨、削薄之后,鐓部是象牙的牙根,而插入鐓部的榫口是象牙的牙尖,是象牙截断后做成的倒插装置。鐓部有两组飞鸟纹,权杖上的神人纹饰级别非常高,这种纹饰一般出现在代表良渚文化最高权力的墓葬当中,现在,在整个中国的良渚文明发现中也非常少。它象征着最高等级的礼器随葬,是很特殊的器物。青龙镇遗址:出土了数万件或完整或残破的瓷器最后说一下青龙镇遗址。其实周汉的时候上海地区已经出现了城镇萌芽的影子,周代的上海已是吴越属地,楚灭越之后又为楚相春申君的封地,也就是上海简称“申”的由来。上海地区虽然出现了陆逊等东吴大贵族,但是同时期的考古仪器发现得很少。天宝十年的时候设立了华亭县,也就是上海现在松江区和青浦区的一部分,是最早的县级建制。唐宋元时期上海地区依托襟江带海的地理优势,经过贸易发展变得十分繁华,成为重要的江南市镇之一,其中佼佼者就是青龙镇。青龙镇是上海城镇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以前是只见其名,不见真身,经过考古发掘,最后基本还原了唐宋期间青龙镇的基本格局,它也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港之一。比较重要的是被评年度十大考古发现的青龙镇隆平寺塔。塔的本体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坍塌损毁了,我们发现的实际上是它最早的宋代塔基。如果复原隆平寺塔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楼阁式的塔,很多塔砖上面有铭文,这些砖是百姓自发捐赠建成的。塔基的发现确认了青龙镇北寺——隆平寺的位置,它是很重要的一个地标。青龙镇有隆福寺(今称青龙寺)现存的青龙塔,据当时的典籍记载青龙塔和隆平寺塔一南一北,划定了唐宋青龙镇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另外,根据隆平寺塔铭文记载,它当时还为一些海外以及国内入港的商船,起到航标塔的作用。遗址中出土了数万件或完整或残破的瓷器,其中可以看到有一些很稀有的器物,比如说唐代长沙窑的腰鼓,在故宫当中也藏有一件类似的器物。青龙镇出土瓷器有源自湖南、福建、浙江、江苏、江西等窑口,除了遗址本身是上海城镇发展的重要一环,这些大量出土的贸易瓷进一步佐证,它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始发站和中转贸易站。国内的瓷器在这边被重新打包,然后运往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等地。(本文系周云7月2日在上海博物馆与澎湃新闻联合打造的文化项目“魔都与新城:共启寻根之旅”系列讲座第二场《青浦—从千年古港到上海之门》上的发言。本文根据演讲实录整理,经周云本人审订。文本整理:澎湃新闻记者王琳杰实习生乔等一)(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