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从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了解到,今年来,广州航标处先后处置了“珠湾”、“盛隆”、“琼文渔”、“浩航”、深圳港西部港区龙鼓西航道等沉船应急事故,高效完成临时航标布设,转换临时航道,快速恢复航道船舶正常通行,保障沉船打捞工作的顺利推进及过往船舶的航行安全。截至今年11月底,广州航标处共新设浮标17座,调整浮标23座,撤除浮标22座次,吊换浮标89座次,吊检浮标座次,复位浮标69座次;共启动应急反应4次,累计进行应急航标调整2座次,发布航标动态57条,辖区公用航标正常率99.99%,航标维护正常率%,代维护航标正常率99.99%,维护正常率%,持续保持高质量服务水平,有效保障了辖区通航安全。“大数据”为水上事故溯源除了传统目视航标,当前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在水上导助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广州航标处除了及时跟踪掌握前沿AIS技术,还管理着自年南海海区第一座AIS基站建站以来的所有AIS数据资料,这些历史数据在海事调查、案件分析、港口航线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今年7月,广州航标处AIS大数据船舶交通可视化系统项目一期上线运行。该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存储,除了能实现AIS原始报文实时在线接入、保存和解码,将实时接收的AIS数据及时处理完成并入库,还能对辖区年平均容量为G的海量AIS数据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对辖区船舶静态信息、活跃度等信息进行在线查询和检索;对指定时间段指定区域交通流查询响应时间快,如处理广州港一天的数据响应时间达到秒级。目前已将分析数据提供给海事、海警、设计单位、港航企业等十多家单位和用户,用户普遍反映数据较之前更为准确、全面、详细、直观,可视化效果好。为辖区水域船舶流量分析、船舶行为分析和预判、水上事故调查取证、海上综合执法、航标设置调整和效能评估、编制施工通航保障方案等提供了有力的可视化数据支撑。该系统自正式上线以来,总共完成了核密度分析、截面流量统计、轨迹回放等任务28单,累计出图套。优化服务推出“个性化航标”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副处长曹钜旋介绍,近两年,广州航标处通过加强与各涉海单位、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提高共同开发、数据共享的融合发展能力,依托自有设备及专业技术能力,发挥航标搭载设备的科研及监管优势,为相关单位提供航标多功能改造、投放、维护保养等服务,充分满足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推动航标事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与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合作深中通道水文气象观测浮标项目;完成阳江青洲六风电场水文气象航标监测位置调整工作;与中大南方海洋实验室合作的15座港珠澳大桥断面多功能航标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与大连军备企业合作开发水上阻拦锚碇系统;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合作测试自组网拉距试验;还为南沙港四期、海警、深圳安防等提供电子围栏、系船浮鼓等新型服务。5月15日,广州航标处、中国科学院及深圳市“一个地球”基金会三家单位联合开展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声学监测科研工作。在马友石灯船水底锚链处成功安放声学监测设备,顺利完成珠江口生态综合观测系统。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妍通讯员:张建林、孙会梅、王巨彪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黄紫玮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