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我最古老的一部哲学著作,被后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文化、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部经典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1、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
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所证实。
不尽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么天命。天命是计划,人是执行。没有执行,计划也等于空。
在困难面前,不要等待别人的援助,要自己想办法克服,挺过去。
其实,当一个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帮助都已被切断之后,他就会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
而结果他会发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易经》首卦“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勇于驾驭自己的命运,学会控制自己,规范自己的情感,善于分配好自己的精力,自主地对待求学、就业、择友,这是成功的要义。
所以,做人处世,也应像天道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靠自己最实在,自强者有天助,越努力越幸运!
0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坤.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荫庇子孙;如果造了很多恶事,那这个家族不可能长久,子孙必定遭殃。
俗话讲,“富不过三代”,可山东牟氏家族,从明朝末年一直兴旺到清朝末年,绵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经拥有超过十八万亩的土地,富可敌国。这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家族自创业以来,就乐善好施。
那时候人都穷,很多吃不上饭,他们就布施粮食,一天三顿饭供给穷人。
若遇到饥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粮食近百万斤;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粮食一共超过一亿斤。
牟氏庄园没有围墙,也不用保卫。
这么大的庄园,这么有钱,不要保卫吗?
他们不需要,当地的整个县、整个市的人民都保卫他,都知道这家是好人,这家人富裕我们都沾光,我们都得福,我们要保护他。
所以当地的强盗都不会抢他的,甚至都保护他。
牟氏家族的家教非常的严格,用古圣先贤的思想教育子孙,特别要子孙勤俭持家,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是奢侈,那就是败家之相。
这就是牟氏家族的保富法: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其实,就算不从“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感恶报”的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讲,之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家风的必然结果。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好的家训家风传承,会成为一个家族每个人一生的航标。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在生活、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坚守内心不被外物所影响,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好更远,家族才会越来越兴旺。
人在这世间一世,真的得好好花点时间去读读《易经》,去大彻大悟里面的大智慧,或许会让你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易经》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它晦涩难懂,一般人很难参透其中的奥妙。
所以千百年来,很多人都把《易经》看成是一本卜卦算命的书,更有人将它看作是封建迷信。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易经》中将不同的人生阶段怎样为人处世讲解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堪称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
大到宇宙,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法则全都在《易经》这本书中。孔子在晚年独钻《易经》,还曾发出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感叹。
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全都是以《易经》中的卦象作为自己的立道之本。
著名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周易》是宇宙的代数学"。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易经》的重要性,纷纷开始研究起来。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选对一次,离成功就会更进一步
我就是一个痴迷《易经》的人,但是最开始接触《易经》时,由于原著中全部是文言文,让人非常难以理解,那段时间,我一直苦恼不已。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一位易学同好向我推荐了这本《图解易经》,这本书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在其中加入了全注解全译文,彻底解决了我的阅读难题。
而且其中并不只是讲一些生硬的道理,而是联系实际生活,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为我们讲解64卦的奥秘。
其中涵盖了五行、天干、地支、太极和八卦的讲解,以及《易经》中的象、数、理的介绍。
不仅如此,书中还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来教给大家如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最让我惊叹的是,书中的很多案例,不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吗?
通过这本书,不仅让我轻松入门了64卦的学问,而且受益无穷。所以今天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苦恼,那就不要犹豫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