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广州港60号灯浮标南侧水域发生船舶碰撞事故,“浩航”船沉没在广州港主航道内,造成部分水域航道封闭。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拟定临时航标布设方案,转换临时航道,快速恢复航道通行,也保障沉船打捞顺利推进。
这并不是个案,近日记者从广州航标处召开的新闻通气会获悉,今年来,广州航标处先后高效处置深圳港西部港区龙鼓西航道、“珠湾”、“盛隆”等沉船应急事故,确保过往船舶航行安全。
广州航标处副处长曹钜旋介绍,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州航标处着力谋划发展新格局,实现航标服务实现“传统领域更完善,新兴领域更多元”的目标。
●应急沉船标设标时间缩短至1小时内
近年,随着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航标导助航进入智能化、数字化时代,除传统目视航标,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广州航标处共新设各类AIS虚拟航标67座次,撤除或调整39座次,将虚拟AIS应急沉船标设标时间缩短至一个小时以内。并且,AIS技术在水上无线电秩序管理整治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广州航标处作为南海海区九省一市AIS岸基系统维护单位,管理着自年南海海区第一座AIS基站建站以来的所有AIS数据资料,这些历史数据在海事调查、案件分析、港口航线规划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在此基础上,今年7月广州航标处上线运行AIS大数据船舶交通可视化系统项目一期。该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和存储,实现AIS原始报文实时在线接入、保存和解码,还将实时接收的AIS数据及时处理完成并入库,有效存储和管理辖区年平均容量为G的海量AIS数据。同时,还能对辖区船舶静态信息、活跃度等信息进行在线查询和检索,快速查询指定时间段、区域的交通流,处理广州港一天的数据响应时间达到秒级。
目前,这些分析数据已提供给海事、海警、设计单位、港航企业等十多家单位和用户,为辖区水域船舶流量分析、船舶行为分析和预判、水上事故调查取证、海上综合执法等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该系统自正式上线以来,总共完成了核密度分析、截面流量统计、轨迹回放等任务28单,累计出图套。
随着水上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加,航标碰撞事故时有发生,广州航标处综合利用遥测遥控、AIS等信息化手段,有效辨认航标碰撞事故,查找肇事船舶,有针对性开展跟踪索赔。截至11月,共成功处置航标碰撞索赔37次,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万余元。
●航标应用多元化推动转型升级
5月15日,广州航标处、中国科学院及深圳市“一个地球”基金会三家单位联合开展珠江口水域中华白海豚声学监测科研工作,在马友石灯船水底锚链处成功安放声学监测设备,顺利完成珠江口生态综合观测系统建设。
近年,广州航标处通过加强与各涉海单位、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提高共同开发、数据共享的融合发展能力,依托自有设备及专业技术能力,发挥航标搭载设备的科研及监管优势,为相关单位提供航标多功能改造、投放、维护保养等服务,推动航标事业转型升级。
今年来,广州航标处与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合作深中通道水文气象观测浮标项目,完成阳江青洲六风电场水文气象航标监测位置调整,与中大南方海洋实验室合作的15座港珠澳大桥断面多功能航标取得阶段性成果等。
张子俊
张子俊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