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航道,是一个多工种的航道维护管理单位。目前生产性质的工种就有船舶驾驶、轮机、航标、信号员、测量员、船艇维修人员等。其实,在长江航道六十年的历程中,尚有诸多工种曾活跃在航道序列里,特别是在川江这样的山区河流上,为航道的畅通恪守职责、无私奉献。尽管在航道的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今天,这些工种像浪花一样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曾经的风采与情怀。水木工--与长江航道同时诞生的工种。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成立几年,积贫积弱的国家连火柴都造不起,哪来钢铁造船呢?于是,小木崩筏就成了维护川江航道的主力船型,甚至有的标灯站刚起步时还是用竹筏子。虽然没过几年几十马力的机驳航标艇投入使用,但船壳还是木质的。木质船每年必须上墩,由专业木工进行维修打油,不然木质结构的船便很快就会腐朽。好在长江航道局在组建时招收了一批船级社的船工,在他们中间不乏有能工巧匠。于是组建成了水木工班,专门对船体进行维修保养,确保航道维护的正常运行。笔者年复员到泸州航道局时,分配的工种就是水木工。后来没几年,这个工种就没有了,是因为航标船都换成了-马力的钢质航标艇了。纹滩站--从宜昌以上至宜宾的千多公里航道上,有数百个险滩,其中严重碍航的滩点有30多个,船舶到此不借助外力就无法上行。解放前在这些滩点上就设置了人力绞关助船通过。据统计有24个之多,长江航道局成立后,一方面加大对航道的整治,另一方面逐步建造船舶型动力绞关取代岸坡式人力绞关,极大地提高了船只在施绞控制河段的通过率。有时候同时有几艘船到达待绞河段,绞滩工们饭都顾不上吃连续作业,场面十分火爆。年,随着三峡大坝蓄水成功,绞滩站伴随消失的险滩一同消失了,多名辛勤的绞滩工人在长江航道局的统筹安排下转到其他岗位开始了新的工作。充电、仪修工--长江航道局成立后,根据长江中、下游航标制式改革的经验,开始对川江上游的航标进行改革。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川江上游许多航标还在使用煤气灯,经过几年的努力,川江上游全部更换成了电气化航标灯,使用12伏铅酸电池。这样,应运而生了充电、仪修工,基层多个航道处均设置了充电组。每月把充好的电瓶由工作船送到各航道站,替换下已使用过的电瓶进行集中充电。由于铅酸是有毒有害物质,20世纪80年代初将充电工认定为有毒有害工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优质、清洁、价廉的干电池的大量使用和随后郑启湘的“一体化”太阳能航标灯试制成功,充电站也就因此而撤销。航养费征稽--为弥补长江航道事业费不足,国家于年批准征收长江干线航道养护费。长江航道局作为航养费的征收单位,在长江沿线共设置航养费征稽站26个,工作人员最多时达名。17年中,共征收航养费40多亿元,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年国家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航养征稽工作由此结束,全部人员内部消化,实现了平稳转岗。任何事物,都是在“新生一一消亡--新生”的规律中进化与成长。在长江航道局六十年的发展里程中,第一代、二代航道人在曾经的这个舞台上奋斗过,拼搏过,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全部奉献给了航道事业,这些先行者有许多已不在人世,但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应忘记,就像上述那些曾有过的工种,缺了他就不是六十年航道历史的全部,“只有很好的继承,才有更好的发展”,这是哲人之言。愿长江航道的明天更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