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发展 >> 正文 >> 正文

感动交通吴志华闪耀的航标闪光的人生交通

来源:航标 时间:2024/12/30
伫立在海边的灯塔,是保障航行安全的基石。无论岁月流逝、季节更换,无论暴风骤雨、阴霾迷雾,无论飞沙走石、风和日丽……灯塔总以执着的身影,给远离陆地、远离繁华的天涯孤旅者带去希冀,给海上的航船指明方向。灯塔,对于航海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航标工,却极少为人所知。如果说,航标是船舶的“眼睛”,那航标工就是保护船舶“眼睛”的“医生”。他们像灯塔一样,默默守护着过往的船舶,点亮远航人扬帆寻梦的旅程。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航标处,就有这样一位“不简单”的航标工,他的理想是用双手给航标插上科技的翅膀。他就是“航标工匠”——吴志华。见到吴志华之前,就已经从许多人嘴里听到有关他的事迹。他是上海市首批“上海工匠”的获得者之一,是上海航标处的技术能手,是航标创新的带头人,是长江口行船的“指路天使”,是三十年如一日始终在一线工作的劳模。而在三十多年前,吴志华却还只是一个航标新兵。从门外汉到航标专家,从普通航标工到著名劳模,从“凡人”到“英雄”,吴志华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吴志华修理灯器。01热忱“一摸着就放不下”年,刚刚20岁的吴志华因为喜欢“捣鼓”收音机等无线电设备,被分配到无线电导航仪器修理所工作。刚进单位时,面对复杂的航标灯器、无线电仪器,吴志华既兴奋又有点儿措手不及,他说:“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搞懂它们。”于是,吴志华一头扎进了航标堆。他找来许多相关的书籍、资料,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师傅请教、与同事交流,经常是一边对着仪器一边思考理论,反复琢磨,慢慢地操作技能提高了、理论知识也丰富了,碰到一些难题也能解决了。为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吴志华经常会拆开设备,探究其内在,做到会用会修。有一次,正在专心“捣鼓”设备的吴志华见同事开门进来,奇怪地问:“诶,大晚上的你怎么来了?”没想到同事一脸诧异,拉开窗帘,原来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就这样,没过几年,仪器设备的检测维护对于他来说已是“信手拈来”。随着“让航标灯亮起来”口号的提出,航标处里有了许多进口大型灯器,这些灯器大都安装在灯塔等重要位置,必须充分保障其质量可靠。然而,这些灯器却没有中文说明书,千方百计也只能找来原版的英文说明。吴志华就抱着字典,挨个单词理解、挨个句子琢磨……刚开始效率低下,一整天甚至看不懂一页;后来看的多了,语法熟练了、专有名词掌握了,速度就快了;看懂以后他就上手拆灯器,拆下一个个元器件,再去查文献资料进一步熟悉构造和功能;久而久之,不同设备结构也能互相借鉴、融会贯通;若干年过去,他就这样把一页页说明书、一个个元器件、一座座灯器“啃”了下来。位于长江口的佘山灯塔是年英国人建造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从国外引进的灯塔发光旋转设备,现在仍在正常运转使用中,而它的设备元件早已停产。正是依靠长时间的研究摸索和多年积累的灯器养护经验,吴志华成功实现了佘山PRB-21灯塔驱动系统国产化改造,让这座历经风雨洗礼的历史文物灯塔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在海上为航海者指明方向。“活到老,学到老”。吴志华说,这是他坚守了几十年的人生信条。“航标发展越来越快,如果不学习、不钻研,怎么能跟得上?”年以后,随着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为了更好的“捣鼓”航标设备,吴志华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还读了成人大专,既打牢基础知识又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航标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现在,吴志华的桌上还放着许多相关的杂志,是他每个月必读的“教材”。从“小吴”到“吴师傅”,伴随着荣誉和鲜花,吴志华见证并助力着上海航标的现代化进程,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航标工”的身份。虽然已经成为了养护中心的副主任,成为了高级技师,也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徒弟,但他仍在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实践。他说:“我就是喜欢搞无线电研究,只要能在热爱的岗位上,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很知足了。”吴志华出航执行任务,查看海图。02创新“我要为航标插上科技的翅膀”随着不断的学习,吴志华一直在思考:“我为什么不能根据工作实际自己去改进这些仪器设备呢?”早期的航标灯使用的是白炽灯泡,光色不鲜明、功耗大、故障多且使用寿命短,维修量相当大,是航标维护人员的一大难题。而在十多年前,吴志华了解到在别的行业出现了一种LED灯时,他兴奋了。这种LED灯亮度高、能耗低、寿命长,非常适合航标灯器,但在当时的航标领域应用还是空白。经过反复研究、设计和试验,他带领技术工人自行制作了一批LED灯器,并实地投入使用。不久,就收到了基层航标员反馈过来的积极信息。一次次创新成果的落地,给吴志华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他以更大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航标科技研发之中。从紧急工况显示灯的研制、新型角反射灯架的研发、纳米新材料和新技术在航标太阳能板上的应用,到航标灯器电池防盗技术研究、航标电池脉冲充电系统研制、便携式航标AIS检测仪的研制……这些成果无一不浸透着吴志华的心血与汗水,也为他后来成功研制多光色一体化航标灯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航标灯数量的增加和一体化航标灯的广泛应用,吴志华发现航标灯器储存周转数量大,占用的存放库存场地也大,加重了航标维护人员的工作量。于是,他就“琢磨”怎么能“一灯多用”,开始着手研发多光色一体化航标灯器。除了吃饭、睡觉,吴志华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多光色一体化航标灯器的研发上。为了取得研制航标灯器的各项试验数据,无论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他都坚持一定要到航标试验现场,观测多光色一体化航标灯的发光情况和电压、电流的变化。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年初,多光色一体化航标灯器成功出炉,并在长江口水域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该产品已经远销“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年,权威机构对光色一体化航标灯器实际应用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经测算,一座航标灯费用1.6万元,由于多光色航标灯器1座可替代4座不同颜色的航标灯,以东海海区可安装多光色一体灯的灯桩和浮标合计数量座来算,每年可节省周转器材采购资金约万元。除此之外,吴志华还结合海上作业实践,率先在行业内提炼出了《航标遥测终端检测三步法》《航标电池保养四步法》《航标灯器故障六检法》《无线电航标维护五步法》四位一体的航标维护标准与程序规范。这些操作法既实用又规范,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采用后,上海航标处每年报废的航标设备数量就减少了30%,该工作法也被评为“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职工创新奖”。他说:“科技在发展,我们不能还像以前那样去管理、养护航标。应该思考怎样用新技术来节省人力物力,我要为航标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海上航标工作智能化、安全化和高效化。”翻看吴志华近几年来的“业绩表”,他和他的劳模工作室团队先后完成了二十多个项目的研发、三十多项实用技术的成果转化,为国家节约资金逾千万元。至此,吴志华也从爱岗敬业、刻苦自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从热衷小发明、小创造,到带来航标灯史上的科技创新,实现了由一名普通工人到航标科技尖兵的蜕变。吴志华教新进单位的青年维护蓄电池。03敬业“把该做的事做到极致”在致力于航标技术革新的同时,吴志华总是第一时间参与航标维护和应急抢修,确保航标的正常工作,为水上通航环境的安全提供技术保障,被称为“航标灯下的守护人”。有难题,找吴志华。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惯例。上海航标处长江口航标管理站站长黄东云是吴志华的老朋友,他笑称自己可没少找吴师傅帮忙。年,佘山灯塔故障,灯光熄灭,灯塔上使用的PRB-21灯器在整个东海海区都已经没有备品,无法更换,只能立刻进行现场抢修,黄东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吴志华。在海上颠簸几个小时后,吴志华刚到岛上便一头钻进了灯塔摸排故障。灯塔灯器装在灯笼里,在烈日的暴晒下,灯笼也就变成了“蒸笼”,里面温度超过40摄氏度,吴志华在里面蹲了整整7个小时,顾不得脱掉被汗水打湿的衣衫,他硬是更换了几十只电阻并修复了6块以前损坏的驱动板,及时恢复了灯塔发光。慢慢的,吴志华“巧匠”的名声就传开了,不只在上海航标处,其他兄弟单位遇到疑难杂症也要找吴志华解决。有年春天,厦门航标处的一座重要灯塔发生故障,航标工人们经过近一周的修理仍无法修复。情急之下,他们向吴志华请求帮助,得知消息后,吴志华以最快的速度飞赴厦门,赶到现场进行仔细排查,3个小时后找出了问题并成功解决。吴志华说:“我是做航标维修保养的,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到最好,做到极致,让航标始终为进出东海海域、长江口、黄浦江的船舶航行点亮前行的路途。”年中秋,正在准备家宴的吴志华接到单位电话,吴淞口灯塔主灯熄灭,必须立即组织人员抢修。来不及多想,他便穿衣服出了门。吴志华回忆:“那天下雨,到达吴淞口导堤时潮水还没落下,为了能抢在天色全暗前恢复主灯发光,我和两位同事只得蹚水过去。”到达后,他们顾不得倒掉鞋里的水便迅速爬上灯塔开展维修。走出灯塔时,已是夜幕低垂、华灯初上。“虽然不能与家人团圆,但是看着漆黑的海上灯塔发出的亮光,我也觉得很满足。”朋友和家人们都说,只要一触及跟工作相关的事情,吴志华就会进入忘我的状态。世博会期间,为解决世博航标加装LED字牌后蓄电池供电时间大大缩短的问题,吴志华先是实地考察,日日跟船上标测试,发现了LED字牌实际电流过大、线路耗损过大的问题;后又一连闭关7天,埋身工作间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成功在控制系统中加装电流控制器,使世博标牌的发光时间延长了一倍。每当夜幕降临,黄浦江上的航标在两岸霓虹下闪烁着,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引得无数游人驻足观望喝彩。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吴志华就“一直在路上”,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以坚守、敬业、服务、奉献的一念执着把航标养护工作做到了极致。04传承“航标的发展要靠年轻人”冬去春来,春华秋实,吴志华修理的灯器不计其数,带出的徒弟也数不胜数。他常说:“未来寄希望于我们的年轻一代。航标的发展进步,需要我们一代一代人去传承、去实践。”年,为了发挥吴志华的示范带动作用,上海航标处建立了以吴志华命名并牵头成立的基层一线班组——“吴志华劳模创新工作室”,专门研究航标灯器、能源、无线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技术攻关,成为了航标处的技术核心和创新动力。上海航标处处长黄纯介绍:“这个工作室可‘不一般’,它集展示、研究、实验、学习、实操于一体,还延伸了3个创新点,即长江口、洋山港、黄浦江3个基层单位的创新点,直抵基层,带动一线职工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走进工作室,在一旁的桌子上可以看到几个醒目的文件夹,分别是工作室人员管理、三四五六操作法、工作室制度、科技创新研发、工作室技术服务、工作室学习培训教育、工作室月度专题活动、工作室年度计划及月度小结等。吴志华随手拿起一个,边翻边说:“我们工作室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工作室的日常运作、人才培养以及航标新技术研究情况等在这里都可以查到。我们航标器材的维护和保养则严格按照‘三四五六操作法’来进行,保证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得益于此,上海航标处养护中心在年成功入选全国直属海事系统海事“三化”示范建设示范点名单,而“三四五六操作法”也真正成为标准,用以规范、指导全系统航标维护管理工作。在吴志华的带领下,工作室先后参与完成了上海辖区航标优化配置建议书、东海海区海洋气象服务系统、应急警示灯研制等多个项目的研究以及航标电池连接电缆等多项实用型技术转化;每月开展理论和技能培训,受训人员累计超过人次,并向东海海区航标系统输送了多名合格航标员,逐渐成为先进典型示范基地、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上海航标处洋山港航标管理站站长叶剑文说:“吴志华十分注重培育人才。每次接到抢修任务,他都会亲自带领着徒弟们,在实战中向他们讲解技术原理和处理方法。同时,每个月吴志华还会为年轻职工进行一次系统的理论讲解,针对他们遇到的问题作出详细解答。无论是对待工作多年的航标员,还是新进单位的小青年,他始终都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工作室的氛围总是轻松愉快的。徒弟们都说,吴师傅既像家人,又像朋友,不仅在工作上悉心指导,在生活上更是关怀备至。大家都觉得,跟着吴师傅工作是一种荣幸,总是会不自觉地被他热爱工作的精神所感染。“吴师傅就像是‘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就不怕有解决不了的事儿。”今年1月份,工作室又荣获了全国直属海事系统“吴志华劳模先进创新工作室”称号,成为整个航保系统唯一的一家。“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的航标发展到现在,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手段越来越多,人才队伍也越来越强大。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还有好多好多小青年的努力,我觉得很欣慰。”吴志华笑着说。采访手记一件事,一辈子《南村辍耕录》有言:“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极致,人生璀璨!吴志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从20岁进单位到现在,一干就是三十余载。从弱冠步入知天命之年,他从未离开过他热爱的一线岗位,兢兢业业,勇于创新,逐渐从一名航标新人成长为航标工匠。他为人朴实、谦逊,当问及航标工作这么辛苦,有没有考虑过换工作的时候,他答道:“我是做航标的,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得更好,做到极致,让航标始终为船舶航行点亮前行的道路。”在祖国的蓝天碧海之间,以吴志华为代表的航标人,始终坚守在航海保障的第一线,务实勤勉、爱岗敬业、敢于挑战、乐于奉献,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交通强国默默工作,就像一座座灯塔,不仅自身发光,更为远航者指明前进的道路。这就是吴志华,也是无数的航标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为了这一件事,做了一辈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