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和黄浦江交汇的吴淞口,一条千米导堤自陆地延伸至吴淞口江面,五个导堤灯桩等距耸立,在江面上形成一道流畅弧线。一座美丽的白色钢筋混凝土灯塔伫立在石埂尽头,为每一艘进出长江航道和黄浦江的船舶助航,它就是吴淞口灯塔。
吴淞口灯塔整体设计为传统欧式塔型,局部采用民族特色的创新结构,协调、典雅、美观。白色圆柱形塔身,内有旋梯六七十阶,塔身两边设小方窗,四周加装饰和弧形窗眉。红色天坛顶,由紫铜手工敲打而成。塔基装饰圈采用黄褐色花岗岩贴面,装饰圈以上至灯塔上平台和平台护栏均为白色,平台护栏为花瓶式柱形,平台走道宽敞。
吴淞口灯塔塔高20.1米,灯高17.4米,配有主灯、备用灯、雷达应答器和雾号等设施设备。灯塔有自己的助航语言,主灯为五秒周期单闪光,白光环照,灯光射程可达13海里,备灯射程7海里。
作为一座无人值守的灯塔,吴淞口灯塔采用世界先进的北斗卫星导航遥测遥控系统,完成各种信号的采集、主副灯转换、雷达应答器的工作信息传输监控等。夜间,以泛光照明灯光勾勒出灯塔轮廓外形,并突显“中国海事吴淞口”等字样,提高了灯塔在复杂背景光下的辨识性。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吴淞口河塘灯桩(吴淞口灯塔前身)
吴淞口灯塔前身为河塘灯桩。但由于建设年代久远,桩身矮小破旧,船舶识别困难,特别是灯桩所在导堤在涨潮时被淹,对航行安全造成极大影响,时有小船在导堤上搁浅。
年改造重建前(左)和改造重建后(右)的吴淞口灯塔、导堤
吴淞口河塘灯桩年9月26日由交通部批准原址重建,年12月28日建成发光,正式称为“吴淞口灯塔”。年3月,吴淞口灯塔从一个单纯的航标、景点,上升为国家法定地理标记物。同年5月,国际航标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航标协会第十六届大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为此,国家邮政总局专门发行《现代灯塔》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吴淞口灯塔作为东海海区的代表,与天津大沽灯塔、广东桂山岛灯塔、海南木栏头灯塔共同被列入。
建筑的修缮
改建前的吴淞口河塘灯桩(吴淞口灯塔前身)及导堤
吴淞口灯塔的前身河塘灯桩建于年,是一座钢架结构,设置在堤坝坝端的警戒灯桩。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非常重视吴淞口航标的维护和修缮,河塘灯桩历经过多次重修。由于灯桩靠水三面大石块被冲坍塌,危及灯桩基座,50至60年代,在前期踏勘和测量基础上,对灯塔的导堤先后进行了四次抛石加固、修补地面等工程。
改建后的吴淞口河塘灯桩(吴淞口灯塔前身)
改建时因建设地点涨潮时被淹,施工现场搬运块重约公斤的混凝土扭工体。
改建的施工现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是开创了中国航标历史新篇章。由于河塘灯桩位置独特,又是进出长江和黄浦江的重要助航标志,随着上海经济和航运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对河塘灯桩进行改造。为此,年为桩身加建圆锥形铁筒,以增强显性助航效能。年,改用性能优良的进口ML-灯器。
年,在交通部重视和支持下,专项投资约万元,在河塘灯桩原址新建吴淞口灯塔。
年改造重建的吴淞口灯塔立面图(左)、剖面图(右)
从年9月16日开始对河塘灯桩进行大规模改造重建,工程包括老灯桩拆除、钻孔灌注桩、塔身安装、花岗岩贴面、涂白色荧光漆、登陆点小码头建设等。年12月28日灯塔建成发光。重建后的吴淞口灯塔外形更美观,设备更现代化,采用北斗卫星遥测、视频监控、无线电雷达应答器等,助航可靠性更高,也更加节能环保。
吴淞口水域的航船位置信息
年,由于上海港船舶出入频繁,交通状况复杂,导致原在海底敷设的电缆遭到破坏,使灯塔内部唯一的电源被切断,直接影响了整个灯塔的正常工作。航标处根据现状重新敷设一条备用海底电缆,采用穿线管沿海堤布线和埋地式混凝土保护。
打卡点
吴淞口灯塔天、水、塔一色景观
吴淞素有“重洋门户”之称,而吴淞口灯塔,是中国与世界交往这第一道水上大门的重要助航标志,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港的标志性建筑和观景点之一。游客可以漫步在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沿江木栈道上,远眺这座美丽的白色灯塔。
(灯塔不对外开放,详见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开放时间)
周边打卡点
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
上海吴淞炮台湾国家湿地公园有湿地与陆地两部分组成,总面积.6公顷,其中湿地的面积达64.2公顷,湿地率60%。公园注重“生态恢复、环境更新、文化宣扬”,其中有各类植物种,鸟类超60种。自建成开放以来,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五星级公园”,并荣获“改革开放30周年上海市建设成果银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年IFLA亚太区第七届风景园林管理类杰出奖”等奖项。
开放时间:4月1日至6月30日5:00—18:00;7月1日至9月30日5:00—19:00;10月1日至3月31日6:00—18:00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