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优势 >> 正文 >> 正文

5个人的190座航标

来源:航标 时间:2023/1/20
白癜风医院长沙哪家好 http://m.39.net/pf/a_4618893.html
00:41

这个冬天寒潮来袭,温度持续走低,海面冰情严重,鲅鱼圈港区28号冰标被报漂失。拖轮上,王明东等5人正焦急地拿着望远镜寻找茫茫海冰上那一星“红点”,这是他们守护的座航标中的一座。

王明东所在的鲅鱼圈航标管理站是全国纬度最高的航标处——交通运输部北海航海保障中心营口航标处所属5个派出机构之一,共管理灯塔、导标、灯桩、灯浮标、雷达应答器、RBN-DGNSS台站、AIS基站等各类航标座。1月16日,是王明东最后一次因工出海,8天后他正式退休,告别守护30多年的航标。

鲅鱼圈港是全国前十的重要综合性主枢纽港,也是防疫、能源、生活物资的运输大港。航标是船舶安全进出港的保障,正是像王明东这样的航标人,保障着航标效能正常发挥,保障着港口通航安全。《工人日报》记者走进营口航标处鲅鱼圈航标管理站,感受5名航标人的平安坚守。

图为巡检仙人岛港区冰标

破冰出海

当天陆地最低气温零下16℃,阳光普照,可海风打上来割脸的疼。“发现28号冰标了,未漂失,只是被海冰压下去了。目视情况良好,暂时未发现冰损现象,船靠上去,我们查验一下灯器是否正常。”鲅鱼圈航标管理站站长李星说。出海一个半小时,终于找到了“漂失”的冰标。

海冰有20厘米厚,冰标被海冰压的浮浮沉沉,船开近了都很难发现,“误报”时有发生。李星向记者解释说,冰层太厚会干扰航标北斗卫星定位信息,只能通过“眼力”现场寻找。离港口最远的一座冰标有40海里远,开船要4个多小时才能到,最长一次海上作业30多小时。平日里,5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维护管区内的座航标。

“再往前一点,好,停。”李星手持甚高频对讲机,同时给驾驶台做手势准备靠标。5个人用钢丝绳将冰标系牢后,冰标带出来的海水很快就结出一排冰挂,航标工栾海峰轻轻敲掉冰标灯器表面覆盖的冰层,检查灯器是否损坏、灯质是否正常。即便在正午,航标工曲洪云卸下几个螺丝,冻的都要弯曲几下手指头缓缓。最冷的时候,衣服沾上海水直接就能冻硬。

“你看,这个冰标是红色的,说明它是左侧标,也就是侧面标,标记进港方向航道左侧,还有孤立危险物标,用来标记沉船的,还有方位标、专用标。我们管区内的灯浮标有5种颜色,红色、绿色、红绿红……”王诗文兴奋地介绍说,外行的记者听得云里雾里。

下午返航时,王诗文替记者感到可惜,航标灯在黄昏时才能亮起。他形容说,红色、绿色、白色和黄色的航标灯光,不起海雾的天气下4海里内都能看到。灯光星星闪闪,映在海面上的波光点点连成线,美极了。“你从周遭一片黑暗的海水返回,这些航标灯真能给你安慰和安全感。”王诗文说。

图为巡检鲅鱼圈港区冰标

不舍退休

1月25日,在王明东正式退休的第二天,站里请来他的“站友”和“同龄人”开了一场“欢送座谈会”。

“一晃又快到春节,你们还记着去年大年初三吗?可把咱哥几个累坏了。”王明东想起了工作里许多温馨的“琐碎事”。年正月初三,5人被紧急召回站里,鲅鱼圈港区18号冰标因锚链断裂漂失。8时30分,在航标堆场安装完灯器后将冰标装船出海,12点完成冰标设置。随后,只能根据风向和海流寻找漂失冰标,一旦找不到,会出现港口封航的状况。“找到了”,一声惊呼振奋人心。驶到附近才发现冰面上原来是个红色的塑料袋。“海洋垃圾太坑人了”,曲洪云愤恨说,2个多小时后才将冰标“抓”回来。

李星和栾海峰两人都是51岁,是一起长大的“发小”。王诗文34岁,曲洪云56岁,加上王明东,5人都是“涉海涉港子弟”,父辈都从事港务局、海事工作。用王明东的话说,“常年守着这些航标,特别是灯塔,有感情了,离开时都会依依不舍。”

鲅鱼圈航标管理站建站时,王明东的“老哥们”栾海峰就在这里工作,当时仅管理20座航标,如今座航标都经过他亲手维护保养过,他被称为航标的“百科全书”。平日里,栾海峰爱发明创造一些“趁手”的工具,还十分“宝贝”,每次都不肯让年轻人帮着背,怕磕碰。

除了海上灯浮标,鲅鱼圈航标管理站还要负责陆地上的灯塔、导标、灯桩。近40米高的导标要沿着安全梯、系着安全绳攀爬上去,岸边海风一吹,导标直晃,越高处晃的越厉害。全程下来都会腿抖。别看是“70”后,栾海峰每次都会亲自上阵,“不上去看一眼,总是不放心,这不是简单一盏灯,而是船上人的安全保障。”

王明东接着回忆说,退休后可能每年11月海上冰期前和来年3月冰期结束后都会想起“换标”,这两个时间段也是站里最忙的时候。因为11月要将灯浮标换成冰标,来年再换回来。一个灯浮标有5吨重,用吊臂在码头吊上船,碰上海风大时,牵着灯浮标顶部系着的导向绳像是在放“铁风筝”。说到这时,一屋子人哈哈大笑,这是航标工作独有的笑话。

灯浮标的维护保养是个体力活,锚链上有时会附着渔网,需要人工清理。早些年就用砍刀砍,要砍10多分钟,如今渔网结实,要换成角磨或电锯。那时给灯浮标刷油漆,一天下来浸透棉裤、染红秋裤,以为是受伤。现在劳动保护越来越好,一整天下来啥事没有。以前过年要在站里分组留守,现如今,只需1人值班,其他人随时可通过手机远程利用“航标运行信息监控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了解航标运行状况。

图为巡检营口RBN-DGNSS台站

温馨小家

王诗文的父亲也是个航标人,七八岁时他跟着父亲在灯塔里过年,看春晚有噪音和雪花,时不时要动一下电视。这么多年过去了,王诗文还记得当年除夕夜吃的是一顿猪肉白菜馅饺子。如今他也成了家,过年有运行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值班。今年年三十,他回家过年,能吃到鲅鱼馅饺子。

王诗文与在大连工作的妻子分居两地,周末才能相聚,李星、王明东和曲洪云住在营口市区,要跑通勤。为解决几个人的工作生活困难,鲅鱼圈航标管理站从建站伊始就着手推进“职工小家”建设,特别是搬入新办公地点后,按照“功能分区、动静结合”,设立了用餐区、学习区、工作区、休息区和活动区。

用餐区干净卫生,就餐硬件设施齐全,工作餐搭配合理、美味可口;学习区资料丰富,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经常邀请业务骨干现场授课;休息区温馨如家,两间“标间”供职工休息,也为家在营口市区的职工因工作、恶劣天气等不能回家时提供住宿条件;职工活动室有综合训练器、动感单车、拳击桩、台球桌等活动设施9件(套),5人可以在休息时打台球和乒乓球。

“鲅鱼圈航标管理站就是我另一个家。这么多年来,一代代营口航标人守护着辽东湾,到我这更要守好了。”王诗文说。

千里辽河,西归入海。巨轮入港,汽笛掠空。夕阳落下的鲅鱼圈,海面上的航标灯依时亮起,如同海上的“高速公路”,为航船铺好了回家路。(记者刘旭通讯员张卓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