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大海上,一座小小灯塔“遗世独立”,无论狂风暴雨,都忠诚地为来往船只指引着航向。而在岛上,无论春夏秋冬、风雨霜雪,都有守塔人默默坚守。
他们如何工作,又怎样生活?守一座灯塔的安全,他们需要克服哪些艰难险阻?是什么让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选择坚守?连日来,记者踏上东海航海保障中心宁波航标处守塔的小岛,探寻守塔人背后的故事。
不畏艰苦
宁波航标处最年轻的灯塔长鲍东波今年已经52岁,他和年老的职工夜以继日地守着比他们更年老的灯塔,当记者一行抵达洛迦山灯塔时,他还在塔顶一点点地悉心擦拭着灯器,像照料自家的孩子,左胸口的党徽在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
“此前,灯塔一直是中国海军在管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移交至宁波航标处,那时候灯器还比较落后,需要通宵值守。”鲍东波黝黑的脸上一直挂着憨厚的笑,慢悠悠地向记者讲解着灯塔的历史。
“半洋灯塔所在的岛礁上没有一把泥土,怪石嶙峋,守塔工很难吃上新鲜蔬菜。”宁波航标处退休的党委书记王光夫回忆起当年,仍是一把辛酸泪,“我们守塔工每次回家休息都扛一包泥土回岛,慢慢垒砌一方几厘米厚的土地,勉强能种点小葱,其他农作物养不活,人待久了,全身都会浮肿。”
岛礁上也没有水源。“别看四周都是茫茫大海,海水可望而不可喝。”王光夫告诉记者,职工们吃的水都是雨季积累下来的雨水。“以前,过滤技术还不成熟,这样的水喝久了还容易生病,守塔工一人一口大黄牙。”或是水池口的水面上时常浮着一层灯塔遗留柴油的油花,吃到嘴里难以下咽。有时遇到干旱不下雨,就连雨水都没得喝……这样的生活,是以往灯塔工的常态。
岛礁上更没有电,不能使用冰箱。“吃的肉食都是腌制的,土豆、冬瓜、大白菜,一年四季一日三餐轮换着吃,因为它们能长期存放。”曾在半洋灯塔守塔的李敏回忆,“现在想起冬瓜炖土豆,胃里都有点反酸。但在茫茫大海里,灯塔就是希望,就是安全的方向,只要能让灯塔安全运转,再苦再难都值得。”
不辞万险
守塔人每天的生活从升国旗开始。
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守塔工们深情地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上升,这庄严肃穆的场景开启了每一天的守塔工作。“升国旗是灯塔工作的传统项目,特别是位于领海基点上的灯塔,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每次升国旗,也让我们感受到守塔工作的神圣。”鲍东波介绍。
看似平常的守塔生活却时有波澜。
年9月,鱼腥脑灯塔旋转机出现故障,主灯停止转动。“灯塔就是‘大海的眼睛’,行船都得靠它辨别方向,深夜报修不现实,维修人员上不了岛。”时任鱼腥脑灯塔主任的共产党员王长乐发动值守的三名职工一起,连夜人工转动旋转机,不吃不喝直到日出熄灯。
除了日常故障,突发的恶劣天气也不少见。年8月,目前已经退休的老灯塔长刘孝玖当时正驻守菜花灯塔。下午四点左右,雷电交加。“料想到灯塔有危险,便冲进雨中查看了设备,灯塔外壳被击穿,备用灯、充电设备全都被雷电打坏了。”他立马报告了损失情况,及时抢修,终于晚上11点左右让灯塔恢复了正常。
守卫灯塔,除了抗击雷电之外,台风的伤害更是不容小觑。
年8月18日,百年不遇的强台风在舟山登陆。平时无风就有三尺浪的东亭灯塔更是首当其冲。狂风卷起的巨浪铺天盖地,席卷了海拔高40米的灯塔工住房,围墙被推翻,多斤的压水井盖被冲到十多米远,四个蓄水池全部浸满混浊的海水,东亭灯塔用水告急!
“洗澡只能用被海水侵蚀过的咸水,太阳一晒,身上奇痒难忍。”当年坚守东亭灯塔的老党员贝根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下意识地耸了耸肩,似乎当时的感受还在身上。“用咸水煮出来的饭菜难以下咽,晚上还得钻进被海水浸泡过的被子……用我们当时老灯塔工的话来说‘恰如当年的上甘岭战役’。”
不惧孤独
如今谈起最大的困难,刘孝玖坦言,是寂寞。
灯塔所在的岛礁大多面积狭小,没有岛民居住,平时只有两三个灯塔工相依为伴。无聊时,灯塔工就绕着小岛一圈一圈走,眼前所见,尽是无边无际的大海,耳边,也只有轰鸣的海涛声。
“那时候一星期来一次补给船,碰到风浪影响时十天半月来一次。平时大家掰着指头数,等补给船一靠岸,大家争先恐后地涌上船,从船老大手中抢过家里来的信件,席地而坐,撕开就看。”刘孝玖告诉记者,通信不发达的时代,老一辈灯塔工咽下了太多不为人知的孤独。
“送上来的报纸,日报变成了月报、旬报。一份报纸可以从头到尾滴字不漏地看上好几遍。有休假回来的职工上岛,大家就围在他的房间,听他讲新闻,一天一天重复地讲,重复地听,新闻都变成旧闻了,大家还是孜孜不倦。”刘孝玖告诉记者,“那时候太寂寞了,一本杂志翻烂了都还在翻。”
身在孤岛,只有海风,只见海水。“以前在岛上待一个月回家都会变得傻乎乎的,变得不会与人交流,人家称赞我们灯塔工是‘默默无闻’,我看是‘默默无语’更恰当!”鲍东波自我调侃着。
“守塔的工作很简单,就是保证灯塔的正常运转,甚至看上去还有点无聊。”鲍东波说,“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工作,在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却保证了万千船舶的安全航行。”言语间,鲍东波透露着些许自豪。
“如今,电子海图等助航手段日渐成熟,将来是不是可以取代古老的灯塔?”记者问道。
鲍东波抬头仰望着他日夜守护的灯塔:“我们都知道,灯塔的助航作用将来也许会被完全取代,灯塔工这一工种也会随之消失,但灯塔所展示的航海文化不会被遗忘,灯塔所代表的奉献精神也不会消逝,这就是我们灯塔工坚守的意义。”
不问归期
在岛上,最怕的还有生病。
“以前,守塔工突发重病,没有高频电话等即时通讯的方式,只能点燃篝火求救。”刘孝玖告诉记者,即使后来条件好了,也因为过于偏远,没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年8月,恰遇台风季节,宁波航标处里的登陆艇过不来,灯塔工的孩子高烧不退,焦急之余灯塔工纵身一跃跳入大海,冒着生命危险拦截过往船只,医院时,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孩子就这样没了。”
如今已经81岁的退休守塔人叶中央仍然记得5岁那年的一个凌晨,强台风来袭,为抢回即将被风浪卷走的补给小船,他的父亲叶阿岳冲进狂风暴雨中,再也没有回来。
19岁时,叶中央成了新一代的守塔人。年春节前夕,叶中央的妻子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来三星塔团聚过年。途中,她们乘坐的船被风浪掀翻,妻子和5岁的小女儿遇难。打捞上来时,妻子还死死地抱着小女儿,女儿因为溺水也影响了智力。
到最遥远的角落,去最艰苦的岛屿,抛家舍业,俯首为牛,点燃灯火,不问归期,就这样,一守就是一生。
“值吗?”记者问。
“守塔,更是守卫通航安全,党把守塔的工作交给我们,这是国家任务,也是守塔初心。人在灯亮,灯在,人就在!”王光夫言语铿锵。
采访结束时,恰好遇到海上的日落,红彤彤的太阳把辽阔的海面染得一片鲜红。然而,日落后,周围就是一片漆黑,这一刻,灯塔在瞬间亮起,发出四束白光,刺破黑暗,射向远方,为往来船只指引着方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