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
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年7月25日
在福州举办的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被誉为“刺桐城”的泉州
究竟有何魅力?有何特色?
8月14日,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姜波
做客中央电视台《开讲啦》
为观众开讲“向海而生,梯航万国”的泉州
新媒体工作室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了姜波教授的独家专访,
揭秘世界遗产与“刺桐城”的意义
主讲人介绍
姜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副主席,中国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CHINA)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下考古、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与汉唐都城考古。代表作有专著《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合作),论文《从泉州到锡兰山:明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交往》等。
姜波(左)与《开讲啦》主持人撒贝宁合影刺桐城特色
在节目开头,姜波分享了一个“申遗”过程的小细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一项获得了全票通过的项目。在这背后,是从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泉州开始,长达30年的共同努力。这座在西方传说中被称作“Zayton”(刺桐城)的城市,代表了中华文明面向海洋的性格另一面,是“构成人类文明发展拼图中的重要一块”。
姜波在《开讲啦》节目现场泉州构成世界遗产的22处遗址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体现海洋贸易、经济形态和宗教多元。
泉州是天然良港,处在季风影响下,所以非常适合季节性的海上贸易。在泉州,考古人员发现了宋代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遗址。海上贸易影响了泉州的方方面面,泉州的古塔众多,其中有很多是佛塔风格,但又起到航标灯塔的作用;“中古最长的梁式石桥”安平桥至今仍在,诉说着海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泉州与海上贸易相关的产业发达,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冶铁遗址等展现了外销瓷器和铁器产业的庞大规模。著名的“南海1号”沉船就是从泉州启航的宋船,考古人员发现它的15个船舱里装满了瓷器、铁器等18万件文物,且除了丝绸等之外,大多保存良好,成为了宋代海上贸易发达的证明。船上的瓷器大多仿照中东、印度等地风格制造,船上还有眼镜蛇的头盖骨、中东风格的黄金腰带等物,证明在这条从泉州出发的贸易线路上,有多国商人往来贸易。
正因泉州的海上贸易地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们在这座“梯航万国”的城市聚居,其中甚至有的甚至成为了中国人。比如研究人员寻访的锡兰(今天斯里兰卡)人后裔,在来到泉州几代以后就取“世”为姓,在墓碑上自称明朝人。东南最大佛寺开元寺的塔上雕刻着印度风格的猴行者,保存着明代皇帝谕旨碑刻的伊斯兰教寺庙清净寺与关帝庙比邻而居……泉州城的多元文化底蕴,彰显了“宽厚、包容、开放”的中华文明特质。
泉州清净寺在讲述的结尾,姜波还提到一位泉州市民在接受访谈时的话:“我从小就是闻着天后宫的香味长大的”。他相信,在拥有航海基因的泉州人民保护和发展之下,“申遗”成功不会是终点,而将是一个新的起点;世界遗产这本“翻不回去的书”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主讲人专访
关于世界遗产与“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姗姗还专门采访到了主讲人姜波。
姜波表示,“世界遗产”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按照《世界遗产公约》的原则和要求,入列《世界遗产名录》,必须具备OutstandingUniversalValue(简称OUV),即“对全人类具有突出的价值”。各个国家提名的申报项目,必须符合世界遗产的相关标准,同时还必须符合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要求。所以,每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评审都是一个非常专业、严谨和科学的过程。泉州“申遗”最终得以顺利通过,更是来之不易。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姜波从年开始以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研究。在他心中,泉州给人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第一,泉州是中国古代航海传统“海港模式”的经典代表,形成了反映航海贸易的一系列城市要素。
从考古和遗产的角度来看,宋元时期的泉州城已然成为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的东方大港,汪大渊、郑和、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中外旅行家都曾描述泉州港樯桅林立、海舶云集的盛况。从泉州出海的商船,航线远及于东南亚、印度洋乃至波斯湾、红海海域,泉州城也以“刺桐”之名而蜚声海内外。
在今天的泉州,祭神的天后宫与祈风的九日山石刻相得益彰,开元寺、真武庙、清净寺、草庵遥相呼应。管理海洋贸易的市舶司遗址、南宋皇室参与海洋贸易的南外宗正司遗址、沟通城外番坊与城内市场的德济门遗址,以及德化窑、磁灶窑和安溪下草铺冶铁遗址,历经考古学家的发掘而重现人间。22处遗产犹如分布在泉州城市中的一串珍珠链,正是它们与城市的交融,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世界遗产”。
泉州洛阳桥第二,泉州的各色人等和谐共处,不同宗教比邻而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宽厚、包容和开放的文明特质。
身为色目人后裔的明人李贽,在泉州城内耳闻目染、潜移默化而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巨子。一个故去的埃及人,会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番客墓”这样自我调侃语句;七下西洋的郑和,临行前在灵山圣墓留下了“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处公干”的慨叹;摩洛哥来的伊本·白图泰,赞颂她美丽的街巷;远航的汪大渊,却总是念念不忘刺桐城里的故土人情。
姜波认为,泉州所承载的不同信仰与民族友好相处的“刺桐和平精神”生动说明,不同族群、语言与宗教的文明形态,应该彼此尊重、交流互鉴、和谐共处、携手发展,“刺桐和平精神”为多极化发展的世界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借鉴。
泉州六胜塔“刺桐人的血液里流淌着航海的基因,千百年来,古城的人们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这份珍贵而独特的遗产。”姜波坚信,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泉州,这座承载着人类航海记忆的光明之城,定能抖落风尘、再续航程,谱写新时代的不朽传奇!
在山大人姜波的娓娓讲述中
我们领略到“刺桐城”泉州
承载着中华文明
“向海而生,梯航万国”的另一面
彰显着中华文明
“宽厚、包容、开放”的特质
“刺桐和平精神”
更为世界提供了一份来自中国的历史借鉴
从开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先河的
“五朵金花”盛放,“八马同槽”齐驱
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
“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为中国打开世界视野
向世界传递中国智慧
山大人一直在路上
素材来源
新媒体工作室
文
魏赫
图
CCTV1《开讲啦》官方微博
受访者提供
编辑
林卓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