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介绍 >> 正文 >> 正文

六胜塔迎送泉州港商船出江入海的航标古塔

来源:航标 时间:2023/10/28
我的名片六胜塔位于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北端的金钗山上,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始建于宋政和年间,由僧人祖慧、宗什和施主薛公素募资建造,其建造是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元社会结构对海洋贸易的贡献,现存石塔由本地海商凌恢甫重建于—年。六胜塔与其东侧大、小坠岛之间的岱屿门主航道遥遥相对,是商船经泉州湾驶入晋江、洛阳江沿岸内河港口的重要地标。六胜塔塔身用花岗岩砌筑,为五层八角楼阁式塔,通高约36米,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组成,各面门、龛两旁有浮雕金刚、力神等佛教形象。巍峨六胜塔屹立石湖金钗山之巅01:47泉州网7月16日讯(记者王树帆/文陈英杰/图)百川归海,汪洋放波,一碧万顷,鸥翔鳞集。去过石狮市蚶江镇的人必然听说过六胜塔,这座古塔屹立于石湖金钗山之巅,古时塔上层层缀满灯笼,作为泉州港江海交汇处的主航道航标塔,迎送着各国的远洋轮船,照亮通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日前,记者跟随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探访这座千年古塔。因“佛”得名见证泉州印度佛教交融在六胜塔所在的文化公园,李国宏指着对面的海域介绍,这是泉州湾的出海口,对面海中较大的那座岛屿叫做大坠岛,旁边低矮的那座岛屿叫做小坠岛。大、小坠岛之间的航道在11世纪即被称为“岱屿门”,是船舶从泉州湾通往外海的必经之路。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2记载:“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湾港口至岱屿门,便可放洋过海,泛往外国也。”六胜塔与岱屿门主航道遥遥相对,出入泉州湾的船只均可在海面上清晰地以它为导航标志。在距离六胜塔百米之遥,有一座古寺叫东岳寺,以奉祀东岳大帝而得名,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比六胜塔还要早将近年。而六胜塔就是由东岳寺中的两位僧人祖慧、宗什联合蚶江乡绅薛公素一起募资兴建的。明代陈懋仁《泉南杂志》记载:“宋政和间(—年),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类明州育王山,募缘为石塔,壮丽几拟开元镇国、仁寿二塔。”“六胜”之名从印度佛教的“六胜缘”而来。“六胜缘”是阿罗汉修得“留多寿行”必须具备的条件,“六胜”即人胜、解脱胜、修习胜、福田胜、依止胜、转业胜。因建塔者祖慧、宗什修行“留多寿行”的缘故,遂为石塔取名“六胜”。该塔成为泉州与印度佛教文化交融并汇的历史见证。海商重修“凌恢甫现象”反映古泉州港实力今观六胜塔,系浑体花岗岩石砌,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建筑,八角五层,通高约36米。其外形与结构,跟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略同,是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组成的;每层设四门、四龛,且位置逐层互换;石龛雕有石佛,龛外两旁有浮雕“金刚”“力神”等造像,也有塔檐、平座等,雕刻形态逼真,技艺精湛。此塔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塔的横梁上刻有建造者的姓名和时间。六胜塔底层南面拱门上悬有一块匾额,上刻“万寿塔”三个字,恰好与石狮宝盖山上的“万寿塔”重名。说起这方匾额还有一段来历,六胜塔自北宋政和初年建成以来,一直得到较好的维护。可是到了南宋景炎二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大军追击南宋端宗皇帝至泉州附近,双方在泉州沿海发生重大战事,六胜塔大半建筑在战乱中遭到破坏。到了元顺帝至元二年十二月,蚶江海商凌恢甫独资重修六胜塔,为了祈求众生平安、健康、长寿,故悬挂“万寿塔”匾额以表达良好的愿望。李国宏介绍,塔匾额上款刻着“檀越锦江凌恢甫立”,“檀越”表明凌恢甫是此次六胜塔重修的捐资人,“锦江”表明凌恢甫的籍贯是蚶江人。下款刻着:“至元二年丙子腊月日建”,表明此次重修工程始于年底。根据塔中横梁镌刻的修建时间统计,这次重修前后耗时达两年零四个月。六胜塔最终得以继续发挥航标作用,重修善举足以让后人永世不忘。在古代,建造和重修一座像六胜塔这样的石塔,其工程之巨、花费之大是难以想象的,那么,凌恢甫究竟为何许人?据记载,凌恢甫,先祖于宋代(11世纪中期)从河北迁居石狮蚶江,以从事海运起家,凌恢甫除了重建六胜塔外,在蚶江当地还搭亭、盖庙、修路、筑码头,并且营建过“五落大厝”,属富甲一方之人。李国宏说,“凌恢甫现象”反映了14世纪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的繁盛,以及海商经济实力的雄厚。航海导航明清时期重要海图见其踪在离六胜塔不远处,万寿塔凌空矗立在石狮宝盖山上,是泉州湾海岸的制高点、古时“海洋大通道”的最主要航标。两座航标塔遥相呼应,既是为中外商船导航的地标,也是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构成泉州港独特的古代航海导航体系。李国宏告诉记者,“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寻找到了明清时期泉州海图,有力佐证了两座塔的历史价值。”这些航海图、海防图包括明朝茅元仪编纂的重要军事著作《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从收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的《中国沿海地形分布图》中,节选出“福建省海岸全图(清写本)”;以及从美国找到的清代“七省沿海全图”。“这些古代地图几乎都有万寿塔和六胜塔的图标,证明两塔在当时具有航标功能和航运功能。”最令人惊艳的是,在日本发现的清代《中国沿海地形分布图》总长十几米,全图彩绘,十分精致。其中“福建省海岸全图(清写本)”大约五米,宝盖山、关锁塔、泉州府、洛阳桥、鹧鸪山、法石、石头街、永宁街等重要地标清晰可见。两座塔遭遇大风暴和地震的袭击,但数百年来依然挺立。“这些充分显示了古代泉州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匠心,也折射出古代泉州海外交通和贸易的繁盛以及海商经济实力的雄厚。”李国宏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