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市场 >> 正文 >> 正文

唐代定窑白釉狮柄龙流持壶

来源:航标 时间:2022/9/12

家櫪(艺术家考古研究者)

---原创作品

雪狮儿咏唐代定窑白釉狮柄龙流持壶

千年万载,花开叶落,风惊寒露。

白雪袈裟,弥散帛衣冰雾。

严冬酷暑。已渡过、月寒风恶。

雄狮柄,容颜依旧,光阴知否?

巩县邢窑著誉。定窑兴、唐末预输官府。

进奉铭文、尚药新官盈库。

晚唐翘楚。胎釉细、烧成坚固。

丰胸栩。斗酒新丰莹注。

我们今天能见到的狮柄持壶不知道是那个时期出现的,但是在九世纪到十世纪初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别致的造型,她别具一格的造型,很可能是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出现的一种融两种文化于一身的产物,就像我们所说的”混血儿“”,中国传统的唐代持壶一般都是双泥条、双泥条加结带,而用动物尤其是狮子做把柄却是十分新颖。我们查阅历史就会发现,年由德国打捞公司打捞的“黑石号”(BatuHitam)沉船被打捞出水的六万七千多件器物,主要以唐代长沙窑产品为主,还有越窑、邢窑、巩县窑等,沉船年代为唐代宝历二年(年),我们在这艘沉船中看到了巩县窑白釉绿彩狮柄持壶,这是目前有确切年代的狮柄持壶的出现,在这之前还没有发现,因此,我们暂时先把这种持壶的年代定格在九世纪中期前后,而这种持壶又在十世纪初悄然消失了,是什么原因?目前尚无法知道,随之而来的是以折片柄或龙柄所代替狮柄。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这艘沉船能改写了很多陶瓷史上的问题。

图1: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巩县窑白釉绿彩狮柄持壶

年陕西西安长安区南里王村出土了一件小白釉狮柄持壶,现藏陕西考古所,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唐代白釉狮柄龙流持壶,这种白釉狮柄龙流持壶据称都是邢窑作品,在这之前的所有文献记载、文章都只提到邢窑狮柄龙流持壶(包括国内外近三四十年),偶有提及到巩县窑作品,由于这种独特造型的持壶存世量极为有限,所以对该品种的研究也相对薄弱。

图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邢窑狮柄龙流持壶

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邢窑狮柄龙流持壶(20公分)、年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南里王村出土,陕西省考古所藏唐代邢窑狮柄小持壶(10公分),以及西安市考古所藏,还有年斯德哥尔摩出版的《中国艺术品》页(-)邢窑狮柄持壶,年伦敦出版《来自玫茵堂的中国收藏品》第一卷页(),被圣佛郎西斯科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相似邢窑狮柄持壶作品,年伦敦出版的《中国的艺术品-新航标》N号。据《中国宋代瓷器和银器》JJ.Laily第二件邢窑狮柄持壶等。

可以说几乎没有人知道唐代定窑也曾生产过这种受到巩县窑造型影响的狮柄龙流持壶,定州博物馆藏有一件小件唐代定窑白釉狮柄持壶,估计不敢确定其窑口,一直没有发表过,也就近年才公布,所以说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或提及定窑也有这种狮柄持壶。

图3:河北定州博物馆藏唐代白釉定窑狮柄持壶

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件唐代定窑白釉狮柄龙流持壶应该是最完美,最具晚唐定窑烧造最高水平的一件罕见珍品,胎釉保存的完好程度如同刚刚出窑,它那白中泛青、清澈透明的玻璃质釉面,如冰似雾般地覆盖在雪白的胎骨上,散发着千年岁月洗礼的柔光。局部积釉处有稀疏的冰裂纹。

图4:唐代定窑白釉狮柄龙流持壶

我们追根溯源一下这种狮柄龙流持壶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呢?大家知道,大唐的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中亚地区的商人们来到大唐,不管是海上丝路,还是陆路丝路受到盛唐时期大量的中外贸易往来恩惠,中国的瓷器、茶叶大量销往海外,而换回来的是香料、金银、手工艺制品等,我们查看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七世纪西亚地区的狮柄(或豹柄)金属壶,应该是唐代北方窑口模仿西亚地区工艺品的对象,只是在西亚工艺品的基础上发挥了本土的文化元素,创造出了一种融中西文化于一身的“混血儿”新颖造型。

图5: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西亚金属狮柄壶

由于大唐武则天时期一度迁都洛阳,带动了洛阳地区整个的政治、经济、商业及手工业的发展,西亚手工艺品也在此时输入到了洛阳,是因为西亚商人的要求?还是受到了西亚文化的启发,洛阳地区巩县窑窑工们便创造出现了这种“混血儿”式的狮柄龙流持壶,我们从“黑石号”上的巩县窑白釉绿彩狮柄龙流持壶作品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巩县窑面貌,巩县窑的狮柄塑造比较立体,属于圆雕形式,邢窑应该是受到巩县窑的影响也出品了同样形式的作品,但狮柄的圆雕效果远不如巩县窑,而同时期的定窑是直接受到巩县窑影响?还是间接受到邢窑影响?现在很难说清楚,但是应该都是在巩县窑的影响下生产出来的。

图6:巩县窑、邢窑、定窑狮柄对比

在唐代这三个窑口的狮柄龙流持壶的师承关系非常明确,其狮柄的制作也各有区别,巩县窑的狮柄比较属于圆雕,邢窑的略微减弱,但还有圆雕的遗韵,而定窑的狮柄基本上不能叫圆雕了,而是呈“片”状,但是这“片”状的神态并没有减弱,也就是其狮柄的精神依旧。

图7:巩县窑、邢窑、定窑狮柄持壶的龙流

我们在来对比一下这种狮柄龙流持壶的流,就会发现各个窑口的工艺手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巩县窑的龙鼻上翘,头部雕刻的比较具体,到了邢窑的龙流就已经简化了很多,没有太具象的龙鼻,而定窑的龙流就是个象征性的,通过三个窑口的对比,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

图8:巩县窑、邢窑、定窑狮柄持壶的圈足对比

这三个窑口在圈足处理上也不一样,巩县窑是饼状底,施釉不及底边,圈足下方微微外撇,邢窑虽然也是饼状底足,施釉不及底,但是圈足边并没有像巩县窑那样外撇,而是几乎直立,定窑不是饼状底足,而是玉环底圈足,足墙略矮,足壁也是几乎直立。

图9:唐代定窑白釉狮柄龙流持壶底

虽然三个窑口的底足都是露胎无釉状态,但是巩县窑的胎骨较松软,有粉质感,所谓的“饼干胎”,胎骨较厚,邢窑与定窑比较接近,胎骨相对比较坚硬,邢窑是饼状平底,参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邢窑狮柄龙流持壶,而陕西出土的小件釉只施到器物的过半,器物下部有较多的露胎,可能年代略早。

图10:唐代定窑白釉狮柄龙流持壶

唐代定窑白釉狮柄龙流持壶的釉质极为精细、透亮,犹如一层寒冰覆盖,微微带一点寒光,衬托着白色的胎骨如冰似玉,积釉处有泛青,偶有冰裂纹,施釉精准几近圈足,玉环式足底素胎无釉。

图11:唐代定窑白釉狮柄龙流持壶狮面局部

狮子形象始于汉朝,狮子不是本地物种,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过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色狮子作为礼物进奉给中国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兴起,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作为一种神话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一种灵兽,唐代高曾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由于人们对狮子的推崇,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是威严而尊贵的瑞兽,因此,很快便成为了雕刻艺术家们的雕刻对象。唐代定窑白釉狮柄虽没有巩县窑的立体感,但是它的神态十分精神,狮子的威猛栩栩如生。

图12:唐代定窑白釉狮柄龙流持壶狮子尾局部

狮子的尾巴也简化到了极点,却依然形象地表现得非常恰当。

唐宋以后,石狮子在民间广泛使用,大门前置放狮子就如同门上贴门神一样,都是用来守护门户,去除邪灵鬼怪的,即美观又寓意招祥纳福之瑞意。

狮柄龙流持壶从它的形制、寓意来看应该不是一件普通的持壶,狮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等级制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它不是普通持壶那么简单,它应该是身份、权利的象征,那威严、尊贵的形象在唐代等级制度极为森严的情况下,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拥有的,就像龙纹象征着威严与权利一样,狮子这种瑞兽似乎与贫民百姓不大靠,包括如今门前有几家可以摆放两只石狮子呢?非豪门大户不可及,更何况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里。因此,这种狮柄龙流持壶非一般的工艺品,而是帝王将相酒桌上使用的御用器物。

传播正能量是一种智慧,不断更新现有知识,让爱好者了解不同视角的最新观点。朋友如果你喜欢,最好的点赞就是转发到朋友圈让大家分享,欢迎打赏鼓励,评论交流!

欢迎批评指正,个人观点,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你的意见可能就是我们忽略的,你的批评肯定就是我们改正错误的动力,多提意见就是对我们提高的鞭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