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市场 >> 正文 >> 正文

预见20212021年中国船舶制造行业

来源:航标 时间:2022/9/15
北京最大雀斑医院 http://m.39.net/pf/a_10008086.html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中国动力()、中船防务()、中船科技()、亚星锚链()、海兰信()、天海防务()、国瑞科技()、中科海讯()、江龙船艇()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船舶制造三大运行指标;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出口船舶三大指标。

  行业概况

  1、定义

  船舶是各种船只的总称,指能够航行或停泊于水域进行运输或作业的交通工具,按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

  船舶制造行业,即造船业,是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军民结合的战略性产业。作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安全的重要产业,船舶制造行业为海洋开发、航运交通、能源运输、国防建设等提供必要的技术装备,是我国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

  现代船舶种类较多,可按船体材料、航行区域、动力装置、推进方式、航行状态、用途等方式对船舶进行分类。其中,最能说明船舶特征的是按照船舶的用途来进行分类,具体参见下表。

  2、产业链剖析

  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和船用配套设备等是船舶生产中重要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船舶的生产质量、成本等。了解钢材、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的产量、价格走势将对船舶制造行业成本的控制有所帮助,同时了解船用配套设备的技术研发,有利于船舶新产品的开发。

  船舶广泛应用于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是航运、国防军工、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的重要配套产品,其产品性能必须满足这些行业的需要。船舶制造行业的发展依赖着下游行业的拉动,同时也制约着这些行业的发展。

  行业发展历程:初步建立现代高水平船舶工业体系

  世界大国的崛起,无一不起步于造船、经略于海洋。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船舶工业具有高度的产业扩展性,有着“综合工业之冠”的美誉。

  回首自近代以来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船舶制造业经历了废墟起步、对外开放、世界跨越、继往开来等主要阶段,由千疮百孔到重获生机、由百业待兴到脱胎换骨,见证了时代的兴衰百态,镌刻了实业兴国的永恒。当前,我国已迈入世界造船大国的行列,国际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形成了船舶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了现代高水平的船舶工业体系。

  行业政策背景:船舶制造行业向绿色和智能化转型升级

  根据十四五规划,航运业的绿色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将为一些小型和小众船型的新造船板块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中国整体造船市场将呈现出三大主力船型以外的多样化发展。前瞻分析认为,未来五年内我国支线集装箱船、小型和大型LNG船以及海上风电船舶建造前景向好;邮轮板块受益于疫情后游客数量增长、中国邮轮港口建设的影响,中长期发展前景光明。

  同时,为实现中国“年碳达峰”和“年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船舶制造行业必须大力推进零碳排放船舶发展,同时加快培育低碳/零碳排放船舶新内需,将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船用加氢站、船舶大功率充电桩等纳入“新基建”范围,在资金投入、运营维护等方面提供支持政策,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与低碳/零碳排放船舶研发运营计划保持同步;制定瞄准未来更高温室气体减排要求、实施新一轮老旧船舶淘汰计划和“绿色长江”“绿色珠江”等产业化项目支持政策;通过设立产业基金、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高能耗、高排放的远洋、沿海、内河船舶拆解更新;推动LNG燃料、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应用,支持船舶改造油气收集系统和岸电受电设施。

  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平稳增长

  年,全国造船完工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承接新船订单万载重吨,同比下降0.5%。截至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2.9%。

  年1-7月,全国造船完工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7%。承接新船订单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截至年7月底,全国手持船舶订单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6%,比年底手持订单增长26.1%。

  2、年重点监测船舶制造企业产值达亿元

  -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重点监测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波动变化。年1-11月,船舶行业75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下降0.9%。其中船舶制造产值亿元,同比下降2.3%;船舶配套产值亿元,同比下降4.6%;船舶修理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2.2%。

  年1-7月,75家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船舶制造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6.2%;船舶配套产值亿元,同比增长20%;船舶修理产值81亿元,同比下降10.9%。

  注:每年重点监测船舶企业数量略有不同,-年重点监测企业数量分别为87、88、94、80、80、80、80、75和75家,同比增速根据企业数量进行相应调整。

  3、船舶制造企业营收受疫情影响较大

  不同于船舶工业其他业务的增长态势,-年,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制造企业的销售收入呈波动下降趋势,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船舶制造行业持续低迷。

  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8亿元,同比下降13%;船舶配套企业销售收入为.9亿元,同比增长2.4%;船舶修理企业销售收入为.3亿元,同比增长13.5%;船舶改装企业销售收入为39.3亿元,同比下降2.7%;船舶拆除企业销售收入为54.3亿元,同比下降31.1%;海工装备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6亿元,同比增长19.3%;航标器材及其他浮动装置的制造企业销售收入为5.2亿元,同比下降17.2%。

  注:1)部分年份统计口径不同;2)同比增速根据当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进行了调整。

  4、出口船舶订单占手持订单量的比重高达88%

  年,全国完工出口船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1%;承接出口船订单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3%;12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3%。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8.9%、84.5%和91.7%。

  年1-7月,全国完工出口船.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4%;承接出口船订单.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截至年7月底,手持出口船订单.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7%。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3.7%、89.1%和88.3%。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华东地区造船实力较强

  从企业数量上来看,截至年8月18日,国内船舶制造相关企业数量多达家,其中大部分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家)、山东(家)、上海(家)、浙江(家)、广东(家)、辽宁(家)、福建(家)、湖北(家)等八个省/市,前八省份产业集中度达80.61%(按照企业数量)。

  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是央企、地方造船企业、民营造船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央企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地方造船企业和民营造船企业则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如江龙船艇、扬子江造船、新时代造船、金海湾船业等。

  从船舶制造行业总体运行情况来看,据《中国船舶工业年鉴》所统计的年情况来看,华东、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占据了全国相当的份额,其中又以江苏省、上海市、辽宁省、浙江省、广东省等占比较多。

  2、企业竞争:前十企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持续提高。年,造船完工量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0.6%、新接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74.2%、手持船舶订单前10家企业占全国总量的68%,新接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趋势明显。

  年,我国船舶制造龙头企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分别有5家、6家和6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并且我国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世界十强相比年分别增加了1家和2家。

  在船舶制造行业的11家上市企业中,选取8家较具代表性的企业,对其业务布局情况整理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展望未来,全球多国已开始接种疫苗,新冠疫情将逐步得到控制,世界经济贸易有望慢慢恢复正常。随着国际航运业和油气产业的复苏,船东投资信心得到提振,被压制的市场需求可能释放。

  然而,由于环保政策、可替代燃料等原因,未来船海市场的发展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综合全球船舶制造行业发展情况、各船型船龄情况、船东对存在弊端的LNG动力船舶的观望态度、我国造船三大指标的历史数据等,前瞻分析认为年我国造船完工量预计将达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有望增长至万载重吨,由此手持订单量将进一步增加至万载重吨;

  -年我国船舶制造产能预计将与年基本持平,新接订单量波动变化,造船完工量将根据新接订单量灵活调整,手持订单量则根据每年新接订单量及造船完工量进行计算,预计年绝对环保的可替代燃料动力技术仍未能实践应用于船舶中,新接订单量将下降至万载重吨。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船舶制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招股说明书撰写等解决方案。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还可以与+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

(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