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航标 >> 航标发展 >> 正文 >> 正文

流光溢彩的江淮名邑

来源:航标 时间:2022/8/16
全身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20801/11369538.html

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高邮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九百多年前,北宋文学家、词人秦观对他的家乡做出了这样的描述:“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怀抱平方公里的湖泽的高邮,千百年来都是人们心中鸥鹭翔集、稻香鱼美的鱼米之乡。

高邮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宋太祖赵匡胤诏文称:“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与扬州一样,流金淌银的大运河也成就了高邮许多高光时刻。两千多年的邮驿之路,更成就了这座江淮名邑的文化政治地位。

这座因水而生、因运而兴、因邮而名、因文而美的古老名邑,于年11月,终因其“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古城传统格局和风貌保持完好,邮驿文化和运河文化特色突出,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成为扬州唯一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的县级市。

一粒稻

孕育江淮风雅地

当又一轮崭新的太阳从大地上升起的时候,红色的霞和金色的光,顿时让东方这片广袤的水泽湖荡生动丰盈了起来。一群麋鹿迎着太阳,追逐着丰美的水草,也释放着生命的能量。远处聚集的茅屋也在鸟鸣声中苏醒,炊烟染青了成片的稻谷,家猪喧腾着忙碌的日子,女人们用陶罐备好一天的食物,便结伴走进田野,男子们则削骨制镖,准备着下一场全胜的渔猎……上世纪90年代,在高邮市区东北约8公里处龙虬庄的一次考古发掘,为人们揭开了七千至五千年前江淮大地上高邮先民们的生活场景。

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虬庄遗址,不仅完整地展现了江淮地区的史前文明,还为古城高邮链接上了年的文化血脉。

龙虬庄遗址经历先后四次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器物和动物骨骼、果核、芡实等标本。其中,有陶片刻划着具有文字特征的符号,这早于甲骨文的符号,被称为是“中华文明的曙光”。而更具文明意义的则是余粒碳化稻的发现,它将高邮乃至整个中国的人工栽培水稻历史提早到年前,它还将水稻栽培区从长江以南划到了淮河以南。

正是这粒稻谷,经由河湖水沼数千年的涵化生发,竟孕育出了江淮大地上物产最为丰富,蕴含最为深厚,民风最具诗性的风雅之所。高邮物产之丰,随口一说都是地标特产和名优产品:高邮双黄鸭蛋、高邮湖大闸蟹、秦邮董糖、界首茶干、蒲包肉、高邮水晶月饼、汪豆腐、酱油面等等。高邮的人文内涵和诗性民风,更是像高邮湖水一样浸透在历史的每一个时空中。从古老的“秦邮八景”——甓社珠光、邗沟烟柳、神山爽气、西湖雪浪、文游古迹、耿庙神灯、露筋晓月、玉女丹泉,不仅可以看到这片水域土地上曾经的场景——水舟龙殿,舳舻千里的壮景,轻舟往来人文酬唱的豪情;还能知晓这里美丽的传说——这里有松石流泉,仙影飞渡的帝尧故里;有甓社神珠,展现文运的湖上传奇;有深明大义,舍己为人的忠节勇毅故事……

这粒种子在水乡人心中,最直接地播种下的更是一个个最生动的旋律、一片片最朴素的诗行。高邮民歌,就是这种诗性和诗意的最好呈现。《布谷声声》《撒趟子》《黄黄子》《放鸭号子》《打驴号子》《数鸭蛋》等等40多种曲调数百首民歌,无一不是这粒种子在江淮大地上最古老而久远的歌吟,千百年来它们承载着时变事易的喜怒哀乐,唯有希望不变,唯有悠扬婉转的生命力量不变。

这就是高邮,一粒稻和一滴水化合而成的中国民歌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如今,这里的诗行和韵律又在因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变调——延续千百年的农耕渔业,延展、突变出今日以机械装备、电线电缆、照明灯具、光伏产业、纺织服装、电动汽车、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鱼米之乡千百年的柔韵,在今日或将变得更为铿锵。

一方塔

破风踏浪最高邮

大运河,如一幅水墨画,它的每一个节点城市都是那么写意,尤其是水墨淋漓的高邮,更是写意成氤氲的帆樯雁影,渔歌声声,或者连营画角,马蹄阵阵。元代诗人萨都剌在《高邮城》中这样写道“城上高楼城下湖,城头画角晓呜呜”,就连秦观对自己的家乡也是作了一个写意的描绘:“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当然,高邮是写意的,而有着多年文明史和多年建县史的高邮也是写实的。那么,什么样的表达最高邮呢?当你俯瞰这一片土地的时候,答案就会出现。这是一个拥湖抱河的城市。高邮湖、明清运河故道与京杭大运河在青砖黛瓦商铺井然的古城西岸,构成一个巨大的“川”,河心岛上的千年古刹镇国寺,则如同一艘巨大的船,载着高邮城千年的荣耀与沧桑行驶在时间的河流上,镇国寺塔,便如桅杆,也如航标,标记着隔河相望的城市的历史深度以及人文风向。

多年前,唐僖宗之弟举直禅师,沿着大运河一路南下,当他走到一座烟柳长堤,湖落星河的城垣下,终于驻足,并依河傍城建起一座寺庙——镇国寺。举直禅师圆寂后,安放其舍利子的镇国寺塔,就成了护佑一方的运河之塔。佛光的加持,让高邮这座本就殷实的城市变得更加的富庶。

高邮的文明可上溯到上古时期,帝尧传说和龙虬庄文明便是印证。因邗沟之利,公元前年,秦王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年),置高邮县。历经隋唐两代的快速发展,高邮已成为运河之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要邑。公元年,高邮建制升格为高邮军。宋太祖赵匡胤诏文称:“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正是在这一年,高邮建成了真正军事战略意义上的城池。

宋代城池的建成,高邮城市的发展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官衙、学宫、园林、民宅、寺观、商铺、集市、手工作坊,沟通南北东西的水系、路道和桥梁,以及由这些要素组合而成的街区建设显著提速,高邮作为一座城市的功能日趋完善和成熟。及至明清,依借运河漕运业的空前繁荣,高邮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也日益扩大,街区建设更加完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高邮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更为加快,新规划、新产业、新人居,不断更新着城市的面貌丰富着城市的内涵。

兴废交叠,世事沧桑。然而高邮城市基底中的千年城市格局和人文肌理却依旧清晰可见。因为,高邮人从来没有放松对于历史文化和老城区的传承保护。年起,高邮每年从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提取3%用于文物修缮,先后投入10亿元用于古城保护。相继修缮了盂城驿、文游台、龙虬庄遗址,对列入运河申遗的8处遗存点进行综合整治,市区内重要历史遗存清代当铺、镇国寺塔、净土寺塔、蝶园、大小淖河等先后得到整治修缮。如今,标志着“一城一湖两河三堤”——高邮湖——老西堤(平津堰)——明清运河故道——西堤——大运河——东堤——高邮城的城市自然形态已清晰呈现。集中在运河两岸狭长地带的镇国寺塔、孟城驿、御码头等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存也重现昔日的风采……年11月23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花落高邮,这项荣誉记录着它的历史与荣光,也表彰着它的传承与保护。

沧海桑田,尽管高邮城几经战火水患和变迁,但它依旧像运河水心的镇国寺塔一样,在一代代高邮人的努力下,始终以其特有的姿态和容貌屹立在时代的轴线上,守望着过去,守护着当下,守候着未来。

一座城

邮运同举成名邑

皎洁月光洒向滔滔河水泛起莹莹水光,一同照亮了通往驿站的青石板路。驿卒骑着快马,在万籁俱寂的夜色里赶程,哒哒马蹄声敲破了夜的寂静,却没有惊动沿街的居民,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寻常的夜晚,马蹄声、脚步声传来的,或是捷报一封,抑或是任命一道。

每一天,坐落于高邮南门大街的馆驿巷最为繁忙,南来北往的船在大码头吐纳着盐粮货物,日夜兼程的马在盂城驿收发着公文信件。这是一座邮运同举、水马并行的独特的城市,馆驿巷便呈现着它最典型的脉动与呼吸。

高邮,因河而驿立,因驿而城兴。馆驿巷口始建于明洪武八年(年),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国邮驿“活化石”——盂城驿,至今依旧在大运河边讲述着这座州城的过往和故事。

“吴城邗,沟通江淮”,对于高邮来说,邗沟不仅为其打开了地理格局,更为其在两百多年后的功能结构定位奠定了基础。邗沟赋予了这片土地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因为有邗沟,秦王嬴政于公元前年在此“始筑高台、置邮亭”,“因名高邮,又名秦邮”。因邮而名,高邮堪称唯一。

盂城驿、界首驿,一城双驿,更是唯高邮独有。

秦统一中国后,修建了辐射全国的八大驰道,沿线30里设一传,10里设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使过去以专使通信为主的邮传方式改为以接力通信为主,标志着中国统一邮驿制度的正式建立。高邮是从咸阳到东南沿海的滨海驰道中最早设立的邮驿之一,它见证了中国邮驿制度的演变。中国邮驿制度的变迁,也影响着高邮的城市演变和发展。从汉设高邮县,宋置高邮军,元升高邮路、高邮府,到明清改高邮州,邮驿之路生生不息,城市发展不断推进。虽经朝代更迭,灾患洗礼,但高邮驿站依旧脉络清晰,它一直是沿海南北邮传的重要节点,依傍运河、水马并行,成为邮传政令、皇帝巡幸和外国使节、朝廷官员往来的必经之处,在递送使客、传递政令、飞报军情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及至明洪武八年(年)盂城驿的兴建,这所全国规模最大的水马驿站,更是发挥了空前的作用,它不仅是传递政令的行政中心,还与漕运码头连成商品集散中心和经济中心。江淮地区的粮食、盐糖汇集高邮后,通过运河转运,南达扬州、南京,北抵淮安、北京,东输泰州、盐城。

城因驿名,城因河兴,河通驿成,驿盛河旺。以大运河文明为经,以邮驿文化为纬而构建成的动态成长的高邮,离不开驿路的通达,也离不开河运的绵延。从南到北贯穿古今的运河,在高邮城分流出几个水系往东辐射出去,尤以城南盐河水系,和城北的老横泾河水系,更与大运河交接成了一个大大的“π”伸向东南以及东北,这个“π”如同人文经济的圆周率,让水到之处,都衍生出市廛之声和读书之声。

邮、运最强的共举是在明清时期,依傍运河和宋代开凿的市河,明清时期的高邮城沿南北驿道,逐渐发展形成城南、城中、城北三个功能各异的街区——南漕驿、中政学、北工商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南最多的是粮行,至民国初年,南门外还有粮行46家,漕运之盛可见一斑。城中是“河、街、巷、院”城市格局的缩影地,这里设着行政机构,也藏着书香门第。店铺林立商业繁荣的北市口,是州城人烟最为稠密的,百业最为兴盛的商贸区。

清中叶以后,高邮驿站走过了它的鼎盛期,并随着现代邮政的发展而走向衰亡。不过,邮驿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今日,高邮人不仅完好地保存着运行近年的邮驿文化稀世遗珍盂城驿,还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物质和精神遗产资源,打造现代邮驿文化,从“中国邮文化节”到“中国集邮之乡”,到“东方邮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高邮,正在以全新的语言诠释着传统,展示着时代。

一高台

四贤千年引风骚

元丰七年(公元年)仲冬时分,文坛领袖苏东坡风尘仆仆来到高邮。好客的东道主,乡贤孙莘老、秦少游,寓贤王定国在城东泰山庙后的土山上,迎候这位他们所仰慕的挚友。四贤雅集,登高望远,载酒论文,风雅无边,留下了风流千古的文游台。宋代诗人曾几在《文游台》诗中写道“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文游台不仅是历代文人心中的风流之所在,更是高邮人千年来的文化地标。

处在邮、运文化带上的高邮,历来就是崇儒重教之乡,及至宋代,更是文风盛起,文人迭出。其时,高邮处处兴学宫,建书院,以孙莘老为引领,以婉约词宗秦少游为旗帜,乔竦、乔执中、陈造等地方名士云集,形成一个蔚为大观的文人群体。据乾隆《高邮州志》载:宋代高邮有进士47人,有20位作者留下60余部著作。宋代高邮的文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或学养深厚,或才华横溢,然而他们都有士子共同的家国情怀和经世理想。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北宋文学家、词人、进士。是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是黄庭坚的岳父;是秦观、陆佃、王令的老师。曾任湖州、庐州、苏州、福州、亳州、扬州、徐州、南京等七州的知州。学术上孙觉最大成就,就是对春秋学的阐扬,著《春秋经解》。仕宦中孙觉更以“敢言”而著称于世。秦观称其“转守七州多异政,奉常处处有房祠。”

秦观,字少游,高邮人,北宋文学家、词人、进士。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以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才华为苏轼、王安石所赏识,成为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感情深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独特的情思哲理,让一曲《鹊桥仙》千古唱不衰。秦观也婉约感伤,“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一阕《踏莎行》,则呈现了清幽冷寂的别样审美境界。被推为婉约派词宗的秦观,其实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关心民瘼,切中流弊,敢于直言,给出良策。“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便是对秦观最好的人格定义。

正因为承载着一群名流崇高的家国情怀和文化品格,文游台便成了后世高邮人的精神高地,以至于这方水土继宋代以后,不断产生着有影响的学宫学社、有个性的学人和有价值的学问。

明代高邮散曲作家王磐,其作品洒脱不凡,隽永冲淡,诙谐戏谑,脍炙人口,被誉为“南曲之冠”,具有讽刺意味的《朝天子·咏喇叭》更是散曲中的经典名篇。

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倡导并实践的“因声求义”的方法,在训诂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代表着这一研究领域的高峰,学术界称之为“高邮王氏学”。

当代作家汪曾祺,以《受戒》《大淖记事》等一组以高邮旧生活为题材的“打破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界线”的作品,开启了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之先河。

文游台是一个象征,象征着高邮重文崇儒的传统。文游台也是一个标志,标志着古城世代相传绵延不断的文脉。在这条文脉里,古城文化、漕运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相融共生。

地处江淮要津的高邮,还是一座可歌可泣、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回溯历史,南宋名将岳飞在城区至三垛镇一线抗金,三战三捷;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承天寺建立大周政权,建元天佑。

放眼现当代,年春的三垛河伏击战,是苏中抗战转入反攻的前奏。尤其是高邮战役,作为中共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战役,不仅是全国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也让高邮城成为接受日寇投降的最后一座城池。如今,在高邮留存着一处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抗战最后一役纪念馆。它见证着一个烽火岁月,镌刻着一缕不屈忠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风,在这里升华为人之风骨,也化育成“仁”之德政。这体现在古代高邮官办园林的造园思想中。如宋代建造的“众乐园”,再现了孟子的为政之思。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中问梁惠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乎”,梁惠王回答,“不若与人”。“众乐园”建造于四贤同登文游台之后,它既是对这次著名的雅集之乐的记录,也是对后世文化的倡导。清代,高邮又一座名为“后乐园”的建造则是一种思想延续和提升——“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士的精神理想莫过于此。

坐落在高邮城市东北角的文游台与城西南的镇国寺塔及东南角的净土寺塔和魁星楼,串联起了高邮心中的人文风景线和眼里的天际线。登高览胜,便会发现,无论在城西的运河边还是城市的其它方位,一个个的“众乐园”正在连缀起新时代的高邮风貌,它们在展示一座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风韵的同时,更在展现一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风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