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关于媒体人自身的讨论,占据了过多的篇幅,离职信好像都成了流行文体。落笔是“千山我独行,不必相送”的姿态,朋友圈评论里,又是排山倒海祝福。
可吊诡背后,或许也藏着心态上的通病:骤临剧变,不知所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鲜有贯彻始终的决绝,每一步都似蹒跚前行。
入行三年有余,我也病得不清。今年年初,最迷茫的时刻,回学校找导师聊天,讲技术的冲击,讲纸媒的衰颓,讲未来的设想,导师沉默着听完。临了,他灭掉手里的烟,说了一句话:“还是不用着急,多读点书。可以看看你们的大师兄吴晓波。”
吴晓波是级复旦新闻系学生,按传承够得上一声师兄,讲资历,是实打实的老师辈。我第一次读到吴晓波的书,还是年的事。广受赞誉的《激荡三十年》尚未付梓,《大败局》系列也多是MBA课程的参考书。在图书馆偶然翻到的,是而今乏人问津的小书:《大智大愚吴先生》、《你为什么不骚扰我》。
彼时的吴晓波文笔纯熟,但字里行间充溢着聪明劲,两本书的篇目也略有重合。而书里未曾提及的是,吴晓波开始了企业史创作计划,大量企业老总的访谈已在推进。
后来,《激荡三十年》的故事,对每个关心传媒、出版行业的人来说,都耳熟能详。紧接着,视野从三十年,延展到一百年、两千年,是为“中国企业史”三部曲。《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也在年,成为畅销排行榜上的常客。财经作家的盛名,由此臻于顶峰。
在《你为什么不骚扰我》的内容简介里,吴晓波有一句自述:“我生来只会写文章谋生。”
他食言了。
年,“吴晓波频道”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59.html